:桐城方家著名者有二,一在城内,一在城外。方以智与方玄成同姓不同宗。方光琛家在皖南,更不相
。谈方以智而先撮叙方玄成、方光琛生平大概,岂非离题太远?盖别有说焉。
“简讨”即“检讨”方以智以崇祯十三年士,授翰林院检讨,为四公
中惟一通籍者。所谓“护陵寝功多”乃指“显陵”世宗以外藩
承大统,其父与献王葬于湖北钟祥松林山。“帝为心动”一节,又见《清史稿-方以智传》:
“仙风既还,与名衡互讦奏。帝以陷福藩罪,诏逮仙风,以襄兵备副使张克俭代。”
《清史稿-方玄成传》:
:方以智为父讼冤一事,名闻天下。如缇萦上书救父,论本人有罪无罪,犹在其次,得救的主要原因,在孝思
格天
。《明史卷二百六十-方孔传》:
近读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考定方以智于康熙十年,因案被逮,自裁于文山诗“惶恐滩说惶恐”的惶恐滩。余君之言如此:
兹先简述方以智生平。《清史稿》本传:
“爰有歙人方光琛者,从吴三桂叛,三桂以为相。其
侄九人亦俱受伪职,最著名者名学诗、学
。三桂败,皆伏法,惟学诗在逃。而
名世案,
疏据《南山集》原文,称孝标为方学士,不复
名。北音士与诗同,满文又同为一字。圣祖阅清字疏曰:‘是非漏网之方学诗耶?’廷臣不能晓。圣祖因为语往事甚悉。盖圣祖实误以方学士即此漏网之方学诗,又误以方光琛为孝标族人…圣祖五十一年正月谕曰:‘案内方姓人俱系恶
之辈,方光琛投顺吴三桂,曾为伪相;方孝标亦曾为吴三桂大吏,伊等族人不可留本
。’四月又谕:‘方孝标曾为吴逆伪学士,逆三桂之叛,系伊从中怂恿。伪朱三太
一案,亦有其名,今又犯法云云。’”
:此记中“中官”所说的后半段,与事实有
,方孔
狱戍绍兴,不可能当河南巡抚。崇祯所说“问大辟”的河南巡抚为李仙风。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陷洛
,乘胜围开封。巡
御史
名衡守城,李仙风自河北驰援,解围。《明史二百六十七-
名衡传》。
“密之若于历史上求人格之‘认同’,则文山实其首选。甲申之岁,密之不死,可以见谅于世人者也。辛亥(康熙十年)再陷缧绁,上距永历之亡,亦既已十易寒暑矣!此时而仍不惜对簿虏廷,苟延残,密之虽号愚者,余知其决不
此也。然而古人有言,死得其所。就密之当时所
之情势言,其最适当之死所,殆莫若惶恐滩…次
中通题其诗曰《惶恐集》,幼
中履亦颜其斋曰‘汗青阁’。此决非因偶然巧合,遂得附会。”论断固甚
当,但方以智所犯究系何案,未能考获。余君又言:
笔者的看法不然,此案如能细考,疑团未必不能破。如前所述“方学士”、“方学诗”的误会,即在提供一条线索。
“今据中履《宗老臣梅先生七十序》,可见至少辛亥之难,密之孙皆在被收之列,无得免者。此事又见中履《亡妻张氏行略》。其言曰:‘先公晚遭患难,余侍左右,不复能顾家。家人齑粉在俄顷,吏卒汹汹围守。’中履两言‘全家齑粉’,决非行文夸张。则密之罪状,必属谋反之类。盖依律,非大逆不能牵累及于
孙也。若更参照魏季
所言,闻者咋
摇手,如疫疠猛火不敢近,其事岂不昭然若揭乎?惜今所能推知者,仅止于此。至于构陷者究属何人,其所持之
理由又为何,苟无新史料发现,恐终将成为千古疑案矣!”
“其闭关坐时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君必于孝
。”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
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
也!”言讫复叹,俄释孔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方孔字潜夫,桐城人,万历四十四年士,天启初为职方员外郎,忤崔呈秀削籍。崇祯元年起故官,夏归,定桐城民变,还朝;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击贼八战八捷。时(熊)文灿纳献忠降,
之谷城;孔条上八议,言主抚之误,不听。而
厉士
备战守;已而贼果叛,如孔言…会(杨)嗣昌代文灿…嗣昌既以孔抚议异己也;又忮其言中,遂因事独劾孔,逮下诏狱。
简讨以智,国变,复弃家为僧,号‘无可’者也;伏阙讼父冤,膝行沙堰者两年,帝为心动,下议:孔护陵寝功多,减死戍绍兴。”
老矣!’光琛从左厢曰:‘王不
失富家翁乎?一居笼中,烹饪由人矣!’三桂默然,反遂决。”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事《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