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人常常说,如果我们念佛不专心,就没有办法生到西方去。“不重不生娑婆”呀,我们为什么会生到娑婆世界来呢?
本的因素就是“
”,就因为“
着”太重了,才在生死
回里面
转不停。
平常有句话:“人到无求品自。”在现实社会当中,为什么要低声下气,
结人家呢?大
在《法华经》中,有个“怀珠作丐”的譬喻,话说有一个乞丐,每天在外面向人家要饭,却不知自己
上有一颗无价宝珠,直到一天,有人告诉他:“你不要每天这样
狼了,你自己有无价宝在
上。”我们的真如佛
,也是这样,是本有的,并不是人家给我们的。
”,断除望以后,
一步,我们的
念也要把它去除。
,是
着,是个念
。时时刻刻都放不下,舍不掉,称为
着。
比
更厉害,
只是五十一个心所其中的一个心理状态,而
属于
本烦恼中的一个大罪魁,是贪的别名。
一个
家的沙门,首先必须断
去
,就是每一个学佛的,如果希望获得幸福的生活与安宁的心境,在学佛的路程当中,这一
修持是少不了的。以五
来说吧,谁不
钱财?不过,学佛以后,就应当看淡一
。谁不
名?但必须“实至名归”啊!应该得的名誉是可以的,要是沽名钓誉,就要不得了。再说
,关于男女关系,我们打开报纸,许许多多的凶杀案、不幸事件,都是从
引起的。因此,学佛对
与
能够看淡,能够控制,我们的人生才能够幸福、向上。不一定说
一个
家的沙门,才要断
去
,我们学佛
本的目的,就是在这个地方,多多少少都要去
一
。
“识自心源”,把断除了以后,要用什么功呢?向我们的心源下功夫。源,是
的源
,也就是木的
本,俗语说:“木本
源”,树木它有一个
,
也有个源
。心源,就是我们真心的一个源
,也就是我们的佛
、本
,对我们的本来面目,应该要认识它,这有赖于下修持功夫了。
“达佛理”,对于佛陀所讲的各
甚
微妙的
理,我们要能够通达了解,开经偈说“无上甚
微妙法”,就是这个
理。
所以,我们必须悟解无为法──我们的本,也就是真如佛
。这个真如佛
,一旦能够觉悟、了解了,就可以认识它本来的面目。它是个什么样
的呢?是“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为什么叫“内无所得”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真如佛
,它,在现在凡夫的地位,我们当然不知
。但是佛教的伟大就在这个地方,佛法说:每一个众生,都
备了真如佛
,只是我们在迷昧当中,不能觉悟,不能了解我们有这么一个宝贝。既然这个真如佛
是人人本来
足的,所以一旦我们到了成佛的时候,并无所得,这叫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并不会多一个;没有成佛、没有觉悟,也不会减少什么,本来就是
足的嘛,所以说是“内无所得”
无为的真心,对“内”既然无所得,对“外”也是“无所求”的。但是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大家都有个望,都要追求我们自己所理想、所希望的
外之
,心中蠢蠢
动,产生了占有
,得不到时,形成了人生八苦之一的“求不得苦”你也要求,他也要求,
望是永远无止境的,造成了人生的痛苦。
“”,只限于
界众生的心理活动,而“
”,则是通于
界、
界和无
界,三界都有“
”活动的范围,譬如说,我们
静坐参禅,希望生到无想天,或者初禅天、二禅天。你认为定的境界很好,就
着了,不想再求上
,这也是
念,可见
的心理状态,是三界众生都有的。
“悟无为法”,悟就是觉悟、了解。要能了解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讲的。世间一切事事,有形的,无形的,都称为法。世间任何
质,都是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因此,称为有为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
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因此,《金刚经》说有为法象我们
梦一样,或者象影
,象
、空中的闪电,都是不实在的,也都是无常的。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反面,是我们的本
,我们本来就
足了,不加以造作,也是永远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