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她暗暗地笑了。
唐高宗思念武则天,但碍于祖训,加上他本人的懦弱,暂时还一筹莫展,此时萧淑妃又为高宗生了个儿子。怒气冲冲的王皇后经过秘密的安排,居然把武则天悄悄地接进宫中,蓄发换装,在高宗永徽六年的一个春夜里,不着痕迹地把武则天送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怀抱中。
武则天第一次入宫是十四岁,作了太宗的小女人;第二次入宫是三十一岁,以成熟的风情与母性的柔情,把比她小四岁的唐高宗撩拔得如痴如醉,第二天便被册封为昭仪,算是“九嫔”之首,仅次于皇后及“四夫人”在后宫已是排名第六的人物了。
武则天使出混身的解数,把李治紧紧地抓住,更以卑词屈礼,稳住王皇后作她的踏脚石。没有多少时日,萧淑妃就败下阵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王皇后也发觉不妙。
“新人笑倚龙床戏,旧人哭堕凤头钗”此时的武则天不但是萧淑妃的眼中钉,而且也变成了王皇后的眼中刺。就象大英帝国的外交大臣帕麦斯顿讲“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样,后宫争夺中现在轮到王皇后掉转头来与萧淑妃联合起来,向武则天进行无情的攻击与诋毁,但又怎么会是武则天的对手呢?王皇后的母亲是魏国夫人,舅父又位居相国,平时养成一副颐指气使的大小姐脾气。武则天则饱经沧桑,受尽人间的冷暖滋味,深深懂得地位低下的“群众”在斗争中的作用,因而待人接物,尽量采取较低的姿态,在后宫中广结善缘,得道多助,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取得有利的态势,在双方明争暗斗的过程中,由于小人的通风报信,她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知已知彼”自然是“百战不殆。”
武则天看得非常清楚,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好是攻击代替防御,要争得后宫的独霸地位,非把王皇后彻底打倒不可,于是武则天深思熟虑之后,使出一记“狠招”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武则天为打倒王皇后,居然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掐死,然后嫁祸给王皇后,唐高宗相信了她的话,王皇后的地位动摇,接着又用栽赃的办法,指责王皇后与萧淑妃勾结使用巫法,浑厚懦弱的唐高宗终于不顾一班老臣的反对,在永徽六年冬天下诏废掉王皇后,并由百官上表请立中宫,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不到一年就攫取到皇后宝座,确实是速战速决。武则天被立为后,唐高宗还洋洋洒洒地下了一道诏书:“武民门著勋庸,地华缨敝,往以才行,选入后廷,誉重淑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饰躬,嫔嫱之间,未尝仵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这是许敬宗代拟的诏书,特别授引汉宣帝见太子忽忽不乐,令选自己后宫美女王政君以娱太子的故事,用汉元帝与王政君的关系来比拟唐高宗与武则天,来减轻“父子同科”带来的讥刺,真是煞费苦心。
为防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机智而富权术、陰狠而毒辣的武则天当然要斩草除根,不会轻易放过打入冷宫的王皇后及萧淑妃,终于在武则天软硬兼施,寻死觅活的纠缠下,而唐高宗经不起武后的几番折腾,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赐死了。
按照惯例,后妃赐死不外乎鸩毒及自缢,而武则天却命人将王皇后及萧淑妃两人各杖一百,然后斩断手足,投入酒坛之中,说是让她们骨软筋酥吧!王皇后至死不发一言,萧淑妃则厉声披发大叫道:“愿阿武为鼠我为猫,生生扼其喉!”萧淑妃的话象钉子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钉在武则天的心坎上,此后纵然宫中老鼠成群也不准养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