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此光景,赶紧打出一面旗子,四个大字:“扶清灭洋”于是毓贤庇护义和拳更觉师出有名。为义和拳改名“义和团”准许使用“毓”字黄旗,俨然是他的嫡系部队了。
这一来办理教案的平原知县蒋楷与进兵有功的袁世敦,必然要倒霉,朝廷听信了毓贤的片面之词,下了一道上谕:“蒋楷办事谬妄,几酿大祸,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营官袁世敦,行为孟狼,纵勇扰民,一并革职。”了解真相的,都为蒋楷、袁世敦不平,但没有人敢出头替他们伸冤。
反是旁观的洋人,觉得有说话的必要。当然,民教相仇,烧教堂、杀教民,在华传教的洋人,惴惴自危,亦不能不请他们的公使保护。于是,由美国驻华公使康格为头,约集各国公使到总理衙门,面递照会,要求中国政府制止山东义和拳作乱。
一个多月的工夫,康格提出了五件照会,最后一件照会提出之时,正在蒋楷革职,及朱红灯打出“毓”字旗以后,康格认为事态严重,所以在提出照会的同时,要求与总理大臣面谈。
奉庆王之命接见康格的这位总理大臣,名叫袁昶。他是浙江桐庐人,字爽秋,光绪二年的进士,不但博学多才,而且久任总理衙门的章京,熟谙洋务,是很得各国公使尊敬的一位对手。
透过译员的传达,康格询问四次照会的结果,袁昶答道:“中国政府并无意与洋人为难。一再告诫地方官,务须秉公办理,这有上谕可资查考的。至于民教相仇,由来已久。地方莠民,固有假借名义,与教民冲突的情事。可是,所谓教民,亦难保没有倚仗洋人的势力,横行不法的。朝廷只问是否良民,不问是否教民,如果是安分守己的良民,当然在保护之列,否则,虽是教民亦不能姑息。”
“中国政府如果持这样的态度,我们当然很满意,可是各省的地方官,并非如此。他们的行为与中国政府完全相反。请问,中国政府如何处置?”
“当然依照法令,加以处罚。”
“然则,象山东巡抚毓贤,公然袒护义和拳,又怎么说?”
“不会的!”袁昶明知他所言不虚,但决不能承认,所以断然答说:“决无此事!”
康格不答,从皮包中取出两张照片来给袁昶看。一张上面是个义和拳的头目,头戴风帽,手执大刀,两旁两个喽罗,各持一面大旗,旗上有字,约略可辨,一面是“天龙”二字,一面只有一个“毓”字。
“这个人就是朱红灯!”康格看着英文说明,告诉袁昶:“这面旗帜,上有山东巡抚的姓氏。请再看这一张照片。”
另一张照片更是确证,所拍摄的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部堂毓”奖许义和拳为义民,并改拳为团的告示。
看了这两张照片,袁昶大感困窘,只能这样答说:“这件事,得要调查了再说,或许是一种误会。”
“证据在这里,决非误会。不过,希望中国政府详细调查。”
康格问道:“如果调查属实,中国政府准备作何处置?”
“这不在本人的权责范围之内,也可以说,任何人都无法答复,必须请命于敝国皇上。”
“我们希望贵大臣能够建议,象山东毓巡抚的这种行为,是严重的失职,应该撤换。”
“不!”袁昶一口拒绝“贵公使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是干涉内政,为万国公法所不许。”
康格面有窘色“我希望贵大臣了解。”他说:“这是出于敦睦两国邦交,安定贵国社会秩序的善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