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束平洪杨的军务,却还有相当艰的戡
大任,需要
署。
捻匪原以皖北为老巢,自经僧王全力攻剿,窜到湖北、河南一带。张洛行虽死,他的侄
张总愚亦非弱者;加以陈玉成的旧
赖文光由关中回窜,因为“天京”已破,成了丧家之犬,自然而然地与捻匪合
,大为猖獗。朝廷
知僧王的
队,追奔逐北,将捻匪撵来撵去的打法,并非善策;一旦疲于奔命,为捻匪反扑,非大败不可。同时,又因为僧王的
分尊贵,连西
太后都不能不格外优容,是位极难伺候的王爷,指授方略,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稍加督责又怕惹恼了他,索
独断独行。因此,倒不如设法让他
卸军权,回京享福,才是公私两便之计。
在朝廷却又能左右为难之苦。一方面东南军务地于湖州克复、全浙肃清,不能不敷衍左宗棠的面
;一方面却又觉得真个让簇新的一位伯爵,解甲归田,不是待功臣之
。因此,对于曾国荃告病,一直采拖延着不作明确的
置;希望曾左之间,能够消释嫌怨,言归于好,由左宗棠
面奏请
卸篆,饬令曾国荃到任。
“啊,我懂你的话了。”左宗棠说“工善其事,必先利其
;兵
而
不利,则能守而不能攻。我要西洋
良兵
,多多益善;雪岩,这非你不可!”“是!愚见正是如此。”胡雪岩欣
地答说:“我替大人办事,第一是采办西洋兵
,不必大人嘱咐,我自会留意。至于炮弹
药,更不在话下;决不让前方短缺。第二是饷,份内该拨的数目,不
浙江藩库迟拨早拨,我总替大人预备好。至于额外用款,数目不大,当然随时都有;如果数目太大,最好请大人预先嘱咐一声,免得措手不及。此外办造厂之类,凡是大人
代过的,我都会一样一样办到;请大人不必费心,不必
,我总不误时机就是。”
恭王、文祥的计议,犹有三叛
要平服,才能臻于太平盛世。这三
叛
是:第一、南窜的洪杨余孽;第二是扰
中原的捻匪;第三是荼毒生灵、为患西陲的回
。
这是个不能实现的奢望。朝廷看看拖着不是回事,决定成全曾国藩的心愿,许曾国荃辞职。可是空来的浙江巡抚这个缺,由谁替补?却颇费斟酌。
关于他与曾国藩的争辩,亦有温愉:“朝廷有功诸臣,不苛求细故。该督于洪幼逆之
浙,则据实
告;于其
境则派兵跟追,均属正办。所称此后公事仍与曾国潘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尤得大臣之
。
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励,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上谕中虽未责备曾国藩,但是非好恶,已表现得很清楚。而许左宗棠以“一代名臣”更是上谕中难得一见的字样。总之这一场御裁的笔墨官司,左宗棠占尽上风;而与曾国藩的怨,自然也结得更
了。
这通奏折发,不过半个月便有了回音。由恭王
面的“廷寄”措词异常婉转,不说一时还不能封左宗棠的爵,却说“左宗棠自
浙以来,克复城隘数十
,肃清全境,厥功甚伟。本
即加懋赏,恐该督以洪幼逆未灭,必将固辞;一俟余孽净尽,即降恩旨。”是很明显地暗示,左宗棠封爵,不过迟早间事。
“好极了!”左宗棠愉悦异常“汉成功,功在萧何。我们就这样说了;你尽
放手去
,一切有我担待。”
朝廷也知左宗棠的意思,最好是让蒋益澧由藩司升任,而浙江藩司一缺,则由左宗棠保荐。无奈蒋益澧的资望还浅;并且这样
置,在曾国藩的面
上太难看。朝廷调和将帅,决不肯轻易予人以偏袒某人的印象,所以左宗棠的意愿是不考虑的了。
照常理而论,曾国荃即令破江宁以后有过失,到底百战功;应该让他赴浙江巡抚本任,才是正办。无奈左宗棠以闽浙总督兼署浙巡,绝无退让之意。而曾国藩为曾国荃告病,虽由于忧谗畏讥,以急
勇退作明哲保
之计;其实亦是看透了老弟有“妾
不分明”的隐衷,估量他决不能到任,不如自己知趣。
辨明了“十万”之说;再论纠参下的责任,言语晚为犀利:“至云杭城全数
窜,未闻纠参,尤不可解。金陵早已合围,而杭州则并未能合围也;金陵报“杀贼净尽”杭州报‘首逆实已窜
’也!”仅是这两句话,便如老吏断狱,判定曾国荃有不容贼众逸
的责任,而曾国藩有谎报军情的罪过。但在结尾上,却又笔锋一转,故
狡猾:“臣因军事最尚质实,故不得不辩。至此后公事,均仍和衷商办,臣断不敢稍存意见,自重衍尤。”这段话是所谓“绵里针”看来戒慎谦和;其实棱角森然,句句暗隐着指责曾国藩的意思在内。
能代僧王指挥数省的,只有一个曾国藩。不仅威望足够;而且他那“先求稳当,次求变化”以静制静,稳扎稳打的作风,亦正可救僧王之失。至于筹饷之责,朝廷也想到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人。
曾国荃的本职是浙江巡抚。用失之时,为了鼓励将帅,不建制任职;此省大员在他省领兵,事所常有。但战事告一段落,情形就不一样了。
曾左结怨,形诸表面的,是之争;暗中拼命抵拒的,是地盘之争。而又象在夹
中受挤,又象首当其冲的是曾国荃。
幸好人才旺盛,冠绝前朝;恭王与文祥决定托付四个人去平这三的叛
。第一个仍然是曾国藩。在十月初一曾国荃功成
退,率领裁撤的湘军回湖南的同时,朝中有一
廷寄递到江宁,说“江宁已臻底平,军务业经藏事,即着曾国藩酌带所
,前赴皖鄂
界,督兵剿贼,务期迅速前
,勿少延缓。”这所谓“贼”便是捻匪。
这句话将左宗棠问住了;想了一会答:“自然是饷!”“饷我可以想法
垫。不过,并不是非我不可;各
协饷,能够源源报解,何必我来垫借,多吃利息?”
这样的安排,就大局而言,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上谕派他接替曾国藩,暂署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则调慈禧太后的恩人,漕运总督吴棠署理。上谕中虽未明言,曾国藩带兵驻扎皖鄂界,从路粮台由李鸿章负其全责;可是这样
署的用意是很明白的,第一,曾、李师生“有事弟
服其劳”天经地义;第二,李鸿章带兵,曾国藩替他筹过饷,如今曾国藩带兵,自然该李鸿章筹饷;第三,两江最富,是海内最主要的一
饷源,所以谁当两江总督,都有筹饷的责任。
要考虑的是:第一、新任浙江巡抚确需清廉练达的才,因为洪杨所蹂躏的各省,浙江被祸最惨;善后事宜亦最难办,非清廉
练,不足以胜任。第二、此人要与左宗棠没有什么恩怨;而又能为曾国藩,甚至李鸿章所支持,然后浙江的善后事宜,才能取得邻省的援助。第三、大
已平,偃武修文;浙江巡抚是洪杨平后委派的第一员封疆大吏,也是恢复文治的开始,所以此人最好科甲
。如果有过战功,更为理想。结果选中了一个很理想的人。此人名叫
新贻,字谷山;先世是回回,从明太祖打天下有功,派在山东卫所当武官,定居曹州府荷泽县,已历四百余年之久,因此,
新贻除了信回教以外,彻
彻尾是个山东土著。在
新贻的新命传至浙江的同时;江西来了一个重要而有趣的消息“幼逆”洪福真终于落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