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叹息了两声,因取丫头携来笔砚,在西楹旁边粉壁上题诗一首道:千古权门贵善辞,娥眉何事反趋之?
只因深信尼山语,磨不磷兮涅不缁。
后题:“维扬十二龄小才女冷绛雪题。”冷绛雪题罢,就同郑秀才入庙后各处去游玩。
不期事有凑巧,冷绛雪才转得身,忽庙外又走进一个小秀才来。你道这小秀才是谁?原来姓平名如衡,表字子持,是河南洛阳人,自幼父母双亡。他生得面如美玉,体若兼金;年才一十六岁,而聪明天纵,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不假思索。十三岁上就以案首进学,屡考不是第一,定是第二,决不出三名。这年到了一个宗师,专好贿赂,案首就是一个大乡宦的子弟,第二至第十,皆是大富之家,一窍不通之人,将平如衡直列到第十一名上。平如衡胸中不忿,当堂将宗师挺撞了几句。宗师大怒,要责罚他,他就将衣巾脱下,交还宗师道:“我平如衡要做洛阳秀才,便听宗师责罚;这讲不明论不公的穷秀才,我平如衡不愿做他,宗师须管我不着!”宗师道:“我考你在一等十一名,也不为低了。”平如衡道:“若是前面十人文章果然好似我平如衡,莫说一等十一名,便考到六等也不敢生怨;倘一个不如我,纵列第二,终不能服。”宗师道:“小小年纪,怎这等放肆!那见前面十人便不如你?”平如衡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也难辩。只是我平如衡不愿做这生员了。”宗师道:“学校乃斯文出身之地,你为一时名次,弃了衣巾而去,岂不误了终身?”平如衡笑道:“人生只患无才,若毛羽已丰,则何天不可以高飞!”因长揖而去。宗师十分惭愧,还叫教官留他,当不得他执意不回。他恐怕住在洛阳被宗师缠扰,困有一个亲叔,是个贡生,在京选官,遂收拾行李,带一老仆,进京去寻他。不想到得京中,叔子已选松江教官,上任去了。因京中别无熟知,只得一路起早出京,要往松江去寻叔子。
这日,到了汶上县。虽天色尚早,还去得几里,因身子倦怠,便寻个洁净歇店住下。闻知闵子庙不远,遂步入庙中来闲散。才走到庙楹之前,忽见粉壁上墨迹淋漓,龙蛇飞舞,心下惊异,忙近前一看,见诗意又感慨,又自负,又见有“娥眉”之句,心下想道:“难道是个女子?”及看到后边,见写着:“十二龄小才女”惊得满身汗下,道:“大奇事,大奇事!怎么十二岁女子有此杰作?不信,不信!”再定睛细看时,见墨迹尚未干,后面题名“冷绛雪”心下想道:“既有名姓,这是真了。”因叹息道:“我平如衡自恃十六岁少年,有此才学,往往骄傲,将人不看在眼中。谁知十二岁女子,诗才如此高美,真令人愧死!”又朗吟了数遍,愈觉警拔,因想道:“此乃千秋仅见之事,便冒续貂之丑也说不得。须和他一首。”因到殿上香座前,寻了一枝烂头笔,在石砚里蘸得饱饱,走到壁边,依韵和诗一首道:文见千秋绝妙辞,怜才真性孰无之?
倘容秣马明吾好,愿得人间衣尽缁。
后写“洛阳十六岁书生平如衡,将往云间,道过汶上,偶瞻壁翰,欣慕执鞭,草草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