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几时,采和居然到了王屋山上。一路之中又经过多少困苦艰危,总被他安然过去。到了山上,自去找到了一个安之所,静静地用起功来。先时未绝粮
,颇虑山
路远,取
不得。哪知每日早起,他那石
中,必设有一份
粮
果之类,刚够他一天的饮
。半年之后,逐渐减少下去,也总够他一饱。
其时太华山的钟离权,已把玄经三卷完全读毕,奉老祖法旨,传与采和。转瞬又过了几百年,历西汉而至东汉。那武当山上的张果,也得文真人请令元始老君,传与玉虚大典一书。
如今且说那东方朔。他别号曼倩,乃是岁星转世。自幼得同仙官下凡,传授
法术。长大之后,学得一
本领,能
幽
冥,未卜先知。武帝正在好
,闻他名气,召封太中大夫。这东方朔生
诙谐,虽在朝中,却不甚拘守朝仪。有时见了天
,要说就说,要笑就笑,时常把个尊严天
,逗得喜笑颜开。天
日坐朝廷,为苦拘束,有他这样一位
稽人
陪同谈笑,却自另有意趣。因此天
并不见责,反觉这人率直得可
,因此
赉有加。
自来传说西池王母,曾于天
求仙之切,下降汉
,谈论至
,三日始去。其实这全是东方朔一人闹的把戏。武帝穷兵黩武,重征暴敛,久已天怒人怨。纵然
说好
,何能动仙人之信用。何况王母为女仙领袖,焉能如此轻易下凡,还在他
中一住三天。这等行动,与凡人何异?要知实在内容,并不如此。因武帝知
东方朔能够邀请神仙,因此再三要他将瑶池圣母请来。东方朔明知此事难办,但因他几次三番地纠缠不休,
待固拒,碍于君臣之份;若据情奏闻王母,不但于事无益,反恐惹得王母谴责。没奈何想
这么一个方法,特行邀请几位同
中人,扮成王母和侍女们的模样,
以全副銮驾、仪仗仙车,乘云而来,下降空中,和武帝讲了三天大法。
虽然完全是假冒,却也贡献许多金石之言。武帝果能听从一二,未尝不能仰邀天和,造无量之洪福,成一代之贤王。即他本的功果,也就非同小可了。无奈他形为慕
,实则全属客气作用,原无诚意可言。言者虽谆谆而
,听者已昏昏思睡。这等情形,休说真正西王母闻而厌恶,就是这位假扮的王母,也觉此公迷惘已
,不可救药。勉
在
中居住三天。在她是不好意思就去。其实彼时武帝心上,早不如此想法。他本是绝
聪明的人,关于寻常理论,原可以不问而知,不解而悟。此番听得王母临凡,满望必有什么了不得的新奇议论,可增长见识,开拓心
。其实这等议论,还不十分贴切。再说简单些,他那唯一的希望,只是一粒长生不老的仙药灵丹,可使他享亿万年人君之福。后来王母是请到了,神仙是见着了。偏偏三天之内,尽听他说些极平常沉闷的经旨,一
没有新鲜特别、动人听闻的
妙之言。这已经够他难受的了。偏偏这位王母不识时务,见他如此没兴趣,即就本题发挥,说什么至
之理,即是平常两字。唯其平常,所以近情。一涉离奇,反成旁门左
了。这话,要在真忱修
何仙姑更由玄女召去,亲授元门要,并付与天遁剑法。以上诸仙,都有八九分
行。其时人间正是东汉明帝时代。明帝本是佛门弟
转生,首先崇仰佛教。于是官吏人民,也都弃儒、
之教,尽归于佛。元始老君为防门下弟
与人竞争长短起见,因邀齐各大弟
,以及各帝君、各星官,及一切有职金仙、无职散仙,齐集八景
,谕以三教同源之理,凡间势力虽然各有消长,此亦定数使然,好在同抱利人主义。既有他人负担,何必功自我成。在这数百年内,教下弟
自愿往来尘世的,只可暗助佛门,共立功果。其好静恶嚣,不愿多事者,大可在山上修养,不必轻易问世。众弟
奉了法旨,又各告诫各人门下弟
,共同遵守。所以自东汉以后,常见儒佛两派,互相攻讦,互相
火,大有
主
之概。唯
门中人,无有所与,乃
两大祖师一谕之功也。
直至二年之后,方把烟火完全断绝,只觉
神越好,胆气也越壮了。自己也能
来找些现成的果类充饥。就是不吃东西,也不觉怎样饥渴。自此每隔三年,铁拐先生必派几个弟
,前去王屋查看他的功行,传他一些
术。
都给一些保护。从此愈加定心思,大胆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