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沈一贯也劝皇帝立太子。皇帝不听,并下诏夺国泰俸禄,贬承恩为民,但关于议论郑贵妃的话一直未息。
万历二十六年(1598),承恩又上疏弹劾给事中戴士衡、知县樊玉衡,说他们妄造《忧危。。议》,离间骨肉,污蔑郑贵妃。神宗大怒。《忧危。。议》不知是何人所做,其中说到侍郎吕坤勾通宫廷中的人,将与国泰等拥戴福王。而且戴士衡曾说吕坤与承恩有勾结,樊玉衡也正反对贵妃阻挠立皇太子。这些就是承恩弹劾士衡与玉衡的缘故。神宗大怒,罚士衡、玉衡永远戍边。廷臣更加忿恨郑氏家族。过了许久,才立皇太子。
万历四十三年(1615),有一男子张差,持梃闯入东宫,被擒。人们都说是国泰派人来谋杀皇太子。主事王之肕审问张差。差说是受郑贵妃宫的太监指使。主事陆大受、给事中何士晋都攻击国泰。皇帝因贵妃的缘故,不愿追究其事。这就是“梃击案”详见之肕等人的传中。国泰官至左都督,病死,子养性袭其职。
刘文炳,字淇筠,宛平人。祖父刘应元,娶徐氏,生女,入宫,即庄烈帝生母孝纯皇太后。应元早死,庄烈帝即位封太后弟刘效祖为新乐伯,这就是文炳的父亲。效祖于崇祯八年(1635)去世,文炳袭新乐伯爵位。九年进为新乐伯。
崇祯十三年(1640),宫中供奉太后遗像,有人说不大像太后,皇帝不高兴,遣司礼监太监王裕民同武英殿中书,到文炳府第,据文炳的祖母徐氏口授而绘制皇太后遗像进呈,大家都说:“很像。”皇帝大喜,命选良辰吉日,由仪仗队护送,皇帝在归极门俯伏迎入,供奉于奉慈殿,早晚上食,如同生人一样。追赠刘应元为瀛国公,封徐氏为瀛国太夫人,文炳晋升少傅,叔继祖,弟文耀、文照都各晋官爵。
文炳母亲杜氏,为人贤惠,常对文炳说“:我们家本无功德,只是因为太后的缘故,才受此大恩,你应当尽忠报天子。”帝遣文炳去凤阳视察祖陵情形,并秘密对他说,若有大事就奏报上来。文炳视察回来,陈奏史可法、张国维忠心正直,有谋略,应长期任用,他们必然灭贼。后两人果为国殉难。文炳谨慎厚道,不随便交结,只是与宛平太学生申湛然、平民黄尼麓及驸马都尉巩永固等人相好。当时天下多事,人民起义的势力更加增大,文炳与尼麓等明忠义之道,定守御之策。李自成占有三秦,攻破榆林,进军京师。文炳知明朝大势已去,慷慨泣下,对巩永固说“:国事到如此地步,我与公均受国恩,应以死报国。”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帝召见文炳、永固等,询问国事。二人请早封王建藩,遣永、定二王去所封之地。帝表示同意,但因国库空虚,这封王建藩的事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