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住对家中人说:“我始祖海蓝伯封河东郡公,与太祖铁木真同事王可汗,后来太祖取代王可汗,统一诸部落,我始祖引数十骑驰向西北方。太祖使人追问对太祖灭王可汗事采取何种态度,始祖对太祖说:‘过去我和你共同效忠可汗,今王可汗已灭,我为他报仇吗,便有违天命,因为你今天的境况是天命所定,我顺天命再来侍奉你吗,我又觉得对不起王可汗,故决心远走高飞,混我的下辈子。’这是我始祖说过的话。我认为,我祖先在漠北,还能说这样讲义气的话,如今我生在中原,在国子学,知书达理,还能不明大义吗?何况我的上辈人已深受元朝厚恩,我自己又在元朝为官,今天元朝溃灭,我不忍看到这种情况,与其苟生不如死。”遂投井而死。家人把他葬于宅东边,把他所有的书籍作为殉葬品烧掉。
赵弘毅字仁卿,真定晋州人。少好学,家贫无书,便到富人家帮工,白天干活,夜晚借书读。主人同情他这种好学之心,只使他管其事而不亲自劳动,以满足他好学的要求。他曾受教于临川吴澄,开始被推举为翰林书写,再转为国史院编修官,调大乐署令。反元起义军进京城时,弘毅叹息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这是古人说的话。我今天不能拯救元朝的政权,就只有以一死报之。”乃和妻解氏同时自缢死。
弘毅之子赵恭,任中书管勾。在反元军入京时,与妻子诀别说:“今皇上北逃,我父子吃俸禄,不能报效尺寸之力,父母已死,我还何敢爱命不死呢?”有人劝他说:“我辈小官,何必自苦如此?”恭斥责说“:你和我不一样,过去忠义之人,各尽自心,岂能问职位高低吗?”乃穿上礼服向北再拜,也自缢而死。
郑玉字子美,徽州歙县人,年幼聪明好学,深悉六经,尤精于春秋。无意做官而勤于教学,学子门人前来求学的很多,以致房子容不下,有的学生便在他的住处旁就地建造“师山书院”作为课堂宿舍。
郑玉的文章不必再三雕琢锤炼,便流传京师,揭彳奚斯、欧阳玄都交口称赞。至正十四年(1354)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并遣使者赐以御酒与钱币,从海路去征用他。玉推辞自己有病,不去就职,并向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说:“名称爵号,是祖宗遗留给皇帝的,是要皇帝和天下圣者共有的,皇帝不能私下给人。待制一职,我非胜任之才,不敢接受。酒与钱币是天下人奉献给皇帝的,皇帝也可以私下给人,故酒与钱币,我不敢不受。”玉既不做官,就在家日以著书为事,所著有《周易纂注》。
十七年,反元义军进入徽州时,也有意罗致郑玉,玉说:“我哪能事二姓?”于是被反元义军拘囚。时间长了,亲戚朋友便都带吃的东西去探监,玉态度从容,与亲友尽欢,但誓称必死。其妻听后说“你如死,我便从你于地下。”玉得知妻的态度,便对妻说“你如果真随我去死,我就没有遗憾了。”次日,便整理衣冠,向北再拜后,自缢死。
柏帖穆尔字君寿,蒙古族人。其家世履历无所考,但知凡是他任过职的地方,都留有廉洁的名声。至正中期,迁升为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行省省治在福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以骑兵出杉关,取邵武,以水军由海道趋福建,兵临福州城下。柏帖穆尔知道城不可守,便引家人坐在城楼上,慷慨宣称:“丈夫为国而死,妻子为夫而死,是大义事。今守城将陷落,我必死在此,尔等能随我而死吗?”其妻妾都哭着说“,有死而已,别无他志”,于是同时缢死者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