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很久,思乡之心十分急切,做诗以寄托心意,于是逃回到唐,不久与另外一位将领王缄有了磨擦,害怕惹出祸事,便到幽州探望父母,躲在旧交王德明家中。德明问他准备到哪儿去。延徽说:“我想再跑到契丹去。”德明认为不妥。延徽笑着说:“他们失去了我,好比失去了左右手一般,见到我一定很高兴。”到了以后,太祖问他去而复来的缘故。延徽说“:忘弃父母称为不孝,背弃君王乃是不忠,臣尽管斗胆逃走,臣的心却是在陛下这里。所以臣又回来了。”皇上大喜,赐名为匣列。“匣列”,辽语复来之意。当下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内外大事均让他参与决断。
天赞四年(925),随太祖征讨渤海,大。。。。请降。不久又反叛,延徽同众将一起破其城,因功拜为左仆射。又与康默记一道攻长岭府,攻下之。回师,太祖崩,延徽悲哀之情感动了左右众人。太宗朝,封为鲁国公,仍为政事令。出使晋回来,改为南京三司使。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建立政事省,对于机构设置颇具才识,荐举了一批能竭尽材力的官吏。天禄五年(951)六月,河东遣使请求行册礼,皇上诏令延徽确定其礼制,延徽奏请一概遵照太宗册封晋帝之礼,从之。应历年间,辞官归居。九年(955)卒,年七十八岁。皇上知道后震惊悲痛,赠为尚书令,葬于幽州之鲁郭,世代为崇文令公。
当初,延徽南奔,太祖梦见白鹤从帐中飞出;快回来时,又梦见白鹤飞入帐中。次晨,对侍臣说:“延徽来了。”不久果真如此。太祖建国之初,诸事均属草创,所有营造城邑,建筑宫殿,正君臣之位,定名分之别,法度井然,都是延徽之力。为佐命功臣之一。
韩知古,蓟州玉田人。善于谋划,富有见识和度量。太祖平定蓟州时,知古六岁,为淳钦皇后兄长欲稳所得。后淳钦皇后出嫁,知古为随从,没有得到太祖接见和慰问。过了很久,自恃胸中所学,怏怏不乐,觉得很不得志,便只身出逃,为人做雇工,以保证自己的钱财用度。
其子韩匡嗣得以亲近太祖,于是找个机会说起他。太祖召见,跟他交谈,觉得他是贤才,让他参与谋划大事。神册初年,遥授彰武军节度使。久而久之,得到更深信任,总管汉儿司事,同时主管各国礼仪。当时礼仪制度粗略,韩知古援引旧典,参酌国俗,与汉礼仪杂糅混用之,使得国人易于了解和采行。
不久,拜为左仆射,与康默记统率汉军征讨渤海有功,迁为中书令。天显年间去世,为佐命功臣之一。子韩匡嗣。
韩匡嗣因为擅长医术,在长乐宫当值,皇后把他当亲生子看待。应历十年(960),为太祖庙详稳。后来宋王喜隐阴谋反叛,供辞牵涉匡嗣,皇上置之不问。
当初,景宗在藩国时,与匡嗣交好。即位后,拜为上京留守。不久,为燕王,改为南京留守。保宁末年,以留守兼摄枢密使。
时逢耶律虎古出使宋国,声称宋人必定会出兵取河东,应当先行做好防备。韩匡嗣驳斥他说“:哪有这回事?”不久宋人果然攻取太原,乘胜进逼燕京。匡嗣与南府宰相耶律沙、惕隐耶律休哥进犯宋土,驻军于满城,刚刚布阵,宋人请求投降。匡嗣想要纳降,休哥说:“敌军兵气十分精锐,我怀疑投降是引诱我们的。应当整顿士兵加以防御。”匡嗣不听。不久宋军鼓噪着进逼我军,大军猝然间冲了过来,扬尘迷漫了天空。匡嗣仓猝之间晓谕诸将,无人能挡住宋军兵锋。众人既已奔逃,又遇到宋伏兵在要道扼守,匡嗣丢弃了旗鼓逃走,辽军奔逃到易州山,只有休哥收拣了辽军所丢弃的兵甲器械,全军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