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是河边过渡的地方。魏凉州刺史郭淮在白土城击溃了羌人的拦阻,就是这地方。河水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白土川水。白土川水从白土城西北方流过来,往东南流经白土城北边,又往东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了两条水。两水参差不整,两岸连片的土地凭险相望。河水北岸群山层沓,峰峦十分灵秀;山峰顶上有巨岩巍然耸立,高达数百丈,势若与群山争高,远望高低起伏,上入云霄,仿佛画成一般。下面,层岩极其陡峭,石壁似的崖岸上没有台阶,悬岩中却有许多石洞。洞中看去像是有成堆的书,因此叫积书岩,而世间书生却很少有渡水去到那边的。石洞里往往可以看到有神仙来往,都是些穿羽衣、讲究修炼服食的高人。世俗的人不知道他们是仙人,都说他们是鬼神;羌人称鬼为唐述,因而把山称为唐述山,把那幽居的密室叫唐述窟。那些修仙学道、戴皮帽、剃光头的人,也到那里去栖身。所以《 秦州记》 说:河峡的崖边有两个岩洞,一个叫唐述窟,高四十丈;西边两里有时亮窟,高一百丈,宽二十丈,深三十丈,藏有五竹箱古书。时亮是南安人。下封有一条水,导源于此山的溪水,往南注入河水,称为唐述水。河水又往东流与野亭水汇合,野亭水发源于野亭南。又往东北流经研川,称为研川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河水,汇流处称为野亭口。河水又往东流经凤林北边。凤林是山名,有五座峰峦并峙。据老人们说,从前有凤凰飞游五峰,所以有凤林之名。《 秦州记》 说:抱罕原北部名叫凤林川,黄河就在这片平川之间流过。河水又往东流,与漓水相汇合。漓水导源于塞外的羌人地区,所以《 地理志》 说:此水发源于西塞以外,往东北流经野虏地区,流过消铜城西边,又往东北流经列城东边。查考《 地说》 ,并无漓水之名,大概是发源于戎方的吧。漓水左边汇合列水,列水源出西北溪,往东北流经列城北边,从右边注入漓水,列城就在二水的汇流处。漓水又往北流经可石孤城西边,这是个西戎地名;又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黑城溪水。溪水发源于西北方的山下,往东南流经黑城南边,又往东南流,左边分出一条支流;又往东南注入漓水。漓水又往东北流经榆城东边,有榆城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素和细越西北山下,往东南流过细越川― 这是夷人的土俗乡名;又往东南从狄周峡出山,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黑城溪的支流。支流上流承接溪水,往东北流经黑城东边,往东北注入榆溪;又往东南流经榆城南边,折向东北注入漓水。漓水又往东北流经石门口。这里的山峰极高也极险峻,在溪流两岸相对屹立,状如门户,山峡因而得名。这可能就是皋兰山门了。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 ,镖骑大将军霍去病率兵出陇西,到了皋兰,说这地方是皋兰山的关口要塞。应韵《 汉书音义》 说:皋兰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是河名。孟康却说:皋兰是山关名。现在此山离河不远,所以有些学者的意见,以为可能这地名指的就是河山之间的那片地带。漓水又往东北流,皋兰山水从山的两侧注入漓水。漓水又往东流,白石川水注入。白石川水发源于白石县西北山下,往东南流,有支流分出,流向东方。白石川水又往南流经白石城西边,注入漓水。漓水又往东流经白石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县名为顺砾。阐胭说:白石县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流经县城北边。但今天漓水却流经县城南边,而不是从县城北边流过的。漓水又往东流经白石山北边。应肋说:白石山在东,罗溪水注入。罗溪水发源于西南边的山下,东流注入漓水。漓水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罕开南溪水。南溪水发源于罕开西边,往东南流经罕开南边,注入漓水。
《 十三州志》 说:广大阪在抱罕西北,竿开就在那里。从前慕容吐谷浑从燕经阴山向西奔驰,就在这里留下,开辟居地。漓水又往东流经抱罕县旧城南边。应肋说:这是旧时袍竿侯的封邑。《 十三州志》 说:袍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往东在县城南门前面流过。漓水又往东北流,故城川水注入。故城川水有两个源头:南源出自西南方的山下,往东北流经金纽大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一座老城南边,又往东北流,与北水汇合;北源从西南方流经旧城北边,向右注入南水。二水汇合后乱流,往东北注入漓水。漓水又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白石川的支流。这条支流上流承接白石川,往东流经白石城北边,又往东流,穿过罕开溪,又往东流经抱罕城南边,又往东注入漓水。漓水又往东北从山峡流出,北流注入河水。《 地理志》 说:漓水从白石县西塞外流出,往东流到袍罕,注入河水。河水又流经左南城南边。《 十三州志》 说: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渡口也就以左南为名。大河又往东流经赤岸北边,赤岸就是河夹岸。《 秦州记》 说:袍罕有河夹岸,岸宽四十丈。义熙年间(405 一418 ) ,乞佛在这条河上造了一座飞桥,桥高五十丈,造了三年才造成。河水又往东流,挑水注入。《 地理志》 说:挑水发源于塞外的羌人地区。《 沙州记》 说:挑水与垫江水都发源于退台山,山南就是垫江的源头,山东则是挑水的源头。《 山海经》 说:白水发源于蜀。郭景纯《 注》 说:白水从临挑的西倾山往东南流,注入汉水,流到垫江,所以段国认为是垫江水。挑水也发源于同一座山,由此可知巍台是西倾的别名。挑水往东北流经吐谷浑地区。吐谷浑起初是东燕慕容氏的旁支,就以这个名字作为种族的称号,所以叫野虏。从挑猩南北三百里间,遍地都是龙须草,却没有木柴。挑水又往东北流经挑阳曾城北边。《 沙州记》 说:握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在挑水旁。建初二年(77 ) ,羌人在临挑进攻南部都尉,皇上派遣行车骑将军马防和长水校尉耿恭去救援,羌人各族退兵结集于挑阳,就是此城。挑水又往东流经洪和山南边,城在四面群山环抱之中。挑水又往东流经迷和城北边,这是个羌语地名。又往东流经甘积亭,流过望曲。望曲在临挑西南,离龙桑城二百里。挑水又往东流经临挑县旧城北边。禹治洪水时,往西到了挑水,看见一个巨人,就在这条水上接受了黑玉书。挑水又往东北流,转弯流经索西城西边。建初二年( 77 ) ,马防、耿恭从五溪祥槛谷往索西出兵,与羌人作战,打垮了羌人,筑起索西城,调陇西南部都尉驻守在这里。索西城俗名赤水城,又叫临挑东城。《 沙州记》 说:从东挑到西挑计一百二十里。挑水又转向北边,经龙桑城西边往西北流去。马防在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向龙桑挺进,开通了旧路。龙桑俗名龙城。挑水又往西北流经步和亭东边,有步和川水注入。步和川水发源于西山脚下,往东北从山间流出,经过步和亭北面,往东北注入挑水。挑水又往北流出门峡,流经求厥川,有草川水注入。覃川水发源于桑岚西溪,往东流经桑岚川,又往东流经覃川北边,往东注入挑水。挑水又往北穿过山峡,流过偏桥,从夷始梁流出,在右边汇合了覃恺川水。覃恺川水发源于东南方的石底横下,北经覃恺川,往西北注入挑水。挑水又往东北流经桑城东边,又北流,汇合了蓝川水。蓝川水的源头出自求厥川的西北溪,往东北流经蓝川,流过桑城北边,东流注入挑水。挑水又往北流经外羌城西边,又往北流经和博城东边― 城在山间― 在左边汇合了和博川水。和博川水发源于和博城西南的山下,往东北流经和博城南边,往东北注入挑水。挑水往北流经安故县旧城西边,安故县是《 地理志》 陇西郡的属县。《 十三州志》 说:县在郡南四十七里。盖延回兵进攻狄道、安故五溪反叛的羌人,打垮了他们,就是这地方。挑水又往北流经狄道旧城西边。阐胭说:狄道,现在叫武始。挑水从城西往北流,又往北流,有陇水注入。陇水就是《 山海经》 所说的滥水。滥水发源于鸟鼠山西北的高城岭,往西流经陇纸。此山的溪岸发生过大塌方,数百里外都能听到巨响。所以扬雄说:响声有如陇纸崩塌。此水又往西北流经白石山下。《 地理志》 说:狄道东边有白石山。滥水又往西北流经武街城南边,又往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