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庶土,往大河冲,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隤无已,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石垒以为障,功业既就,徭役用息,未详诏书,许诲立功府卿,规基经始,诏策加命,迁在沇州,乃简朱轩授使司
登,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
北岸,其势郁,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鲧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劳于是。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于臣,伐石三谷,
匠致治,立激岸侧,以捍鸿波,随时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
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课,上德之宏表也。昔禹修九
,《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于后。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
东缗司
登,字伯志;代东莱曲成王海,字孟
;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椽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阙如也。荥渎又东南
,注于济,今无
。次东得宿须
,
受大河,渠侧有扈亭
,自亭东南
,注于济,今无
。宿须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自西缘带山隰,秦、汉以来,亦有通否。济
与河浑涛东注,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义熙十二年,刘公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壅
,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济
于此,又兼邲目。《
秋》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
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济
又东径荥
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不利,曹洪授
于此
也。济
又东,砾石溪
注之。
荥
城西南李泽,泽中有
,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
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
,历敖山南。《
秋》,晋、楚之战,设伏于敖前,谓是也。径虢亭北,池
又东北径荥
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
其南,非也。济
又东,索
注之,
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
同源分
,即古
然
也。其
东北
,
难之
注之。《山海经》曰:少陉之山,
难之
焉,而北
注于侵
。即此
也。其
北
径金亭,又北径京县故城西,
于旃然之
。城,故郑邑也。庄公以居弟段,号京城太叔。祭仲曰:京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北有坛山冈。《赵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荥
,因以为坛。台冈也。其
,北径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语》以为本索氏兄弟居此,故号小索者也。又为索
。索
又北径大栅城东。晋荥
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
杂保固,名为大栅坞。至太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索
又屈而西
,与梧桐涧
合,
西南梧桐谷,东北
注于索。斯
亦时有通
,而不常
也。索
又北屈,东径大索城南。《
秋传》曰:郑
劳叔向于索氏。即此城也。《晋地
志》所谓京有大索、小索亭。《汉书》京、索之间也。索
又东径虢亭南。应劭曰:荥
,故虢公之国也,今虢亭是矣。司
彪《郡国志》曰:县有虢亭,俗谓之平桃城。城内有大冢,名
叔冢。或亦谓之为号咷城,非也。盖号、虢字相类,字转失实也。《风俗通》曰:俗说
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案《广志》,楚鸠一名嗥啁,号眺之名,盖因鸠以起目焉,所未详也。索
又东北
,须
右
焉。
近
京城东北二里榆
沟,亦曰柰榆沟也,又或谓之为小索
。东北
,木蓼沟
注之,
上承京城南渊,世谓之车
渊。渊
东北
,谓之木蓼沟。又东北
于须
。须
又东北
,于荥
城西南北注索。索
又东径荥
县故城南。汉王之困荥
也,纪信曰:臣诈降楚王,宜间
。信乃乘王车
东门,称汉降楚。楚军称万岁,震动天地,王与数十骑
西门得免楚围。羽见信大怒,遂烹之。信冢在城西北三里。故蔡伯喈《述征赋》曰:过汉祖之所隘,吊纪信于荥
。其城跨倚冈原,居山之
,王莽立为祈队,备周六队之制。魏正始三年,岁在甲
,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县,自巩阙以东,创建荥
郡,并
二万五千,以南乡筑
亭侯李胜,字公昭,为郡守。故原武典农校尉,政有遗惠,民为立祠于城北五里,号曰李君祠。庙前有石蹠,蹠上有石的,《石的铭》
存。其略曰:百族欣
,咸推厥诚。今犹祀祷焉。索
又东径周苛冢北。汉祖之
荥
也,令御史大夫周苛守之,项羽
荥
获苛,曰:吾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
侯,能尽节乎?苛瞋目骂羽,羽怒,烹之。索
又东
,北屈西转,北径荥
城东,而北
注济
。杜预曰:旃然
荥
成皋县,东
汳。《
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郑,右师涉颖,次于旃然,即是
也。济渠
断汳沟,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亦谓之鸿沟
,盖因汉、楚分王,指
为断故也。《郡国志》曰:荥
有鸿沟
是也。盖因城地而变名,为川
之异目。济
又东径荥泽北,故荥
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
县东南,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
于卷县北河,南径卷县故城东,又南径衡雍城西。《
秋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杜
阙其地,而曰
名也。京相璠曰:郑地也。言济
荥泽中北
,至衡雍西,与
河之济会,南去新郑百里,斯盖荥播、河、济,往复径通矣。
河之济即
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故世亦或谓其故
为十字沟。自于岑造八激堤于河
,
脉径断,故渎难寻,又南会于荥泽。然
既断,民谓其
为荥泽。《
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而屠懿公宏演报命纳肝
也。有垂陇城,济渎
其北。《
秋》文公二年,晋士毅盟于垂陇者也。京相璠曰:垂陇,郑地。今荥
东二十里有故垂陇城,即此是也。世谓之都尉城,盖荥
典农都尉治,故变垂陇之名矣。渎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读。《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工会郑釐侯于巫沙者也。渎际有故城,世谓之
城。《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
北宅。即故宅
城也。《竹书纪年》曰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
之围,归釐于郑者也。《竹书纪年》:晋
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
。俗言
城,非矣。济
自泽东
,即是始矣。王隐曰:河决为荥,济
受焉,故有济堤矣,谓此济也。济
又东南径厘城东。《
秋经》书,公会郑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