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为匈
所围
,孙畅之《述画》曰:汉
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
女,送与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
必衰,说冒顿解围于此矣。其
又径宁先
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
矣。
之东次,下有两石
,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
也。
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
,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经见,
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
丹碑》则远矣。其
又南径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
,以为恒州。
左有大
坛庙,始光二年,少室
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而专室四
,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
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
,魏神四年造,抑亦柏梁之
也。台榭
广,超
云间,
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
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
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
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
櫺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
合石,疏而不密。
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跱相望,法
东转,兹为上矣。其
自北苑南
,历京城内。河
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
荫,郭南结两石桥,横
为梁。又南径藉田及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
内,绮井之下,施机
,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
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
,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
为辟雍,
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如浑
又南与武州川
会,
县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
,合成一川,北
径武州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州也。又东北,右合黄
,
西
黄阜下,东北
,圣山之
注焉,
西山,东
注于黄
。黄
又东注武州川,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
,
导源火山,西北
,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
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东方朔《神异传》云:南方有火山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烬之木,昼夜火然,得雨猛风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
长二尺余,细如丝,
白,时时
外,以
逐而沃之则死,取其
绩以为布,谓之火浣布。是山亦其类也,但卉
则不能。然其山以火从地中
,故亦名荧台矣。火井东五六尺,又东有汤井,广
与火井相状,
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
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有火井祠,以时祀祭焉。井北百余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崖下有风
,厥大容人,其
不测,而
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
陵人,不可暂停。而其山
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好,音与之同,缋采绀发,觜若丹砂,
驯良而易附,丱童幼
,捕而执之,赤觜乌亦曰阿
乌,
《小尔雅》,纯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白脰而群飞者,谓之燕乌;大而白脰者,谓之苍乌。《尔雅》曰: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楚乌。犍为舍人以为
居。《说文》谓之雅。雅,楚乌。《庄
》曰:雅,贾矣。
亦曰:贾,乌也。又案《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而无记于此乌,故书其异耳。自恒山已北,并有此矣。其
又东北
注武州川
,武州川
又东南
,
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
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
壮,世法所希,山堂
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
又东南
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州
者也。自山
枝渠东
苑,溉诸园池。苑有洛
殿,殿北有
馆。一
自枝渠南
东南
,火山
注之,
发火山东溪,东北
山,山有石炭火之,
同樵炭也。又东注武州川,径平城县南,东
注如浑
。又南
径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班副也。阚駰《十二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
又东南
注于漯
。漯
又东径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
柳南百八十里。北俗谓之丑寅城。漯
又东径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走矣。漯
又东径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
柳南百三十里,俗谓之苦力
城矣。漯
又东径
人县故城南,《地理志》,王莽之
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城北有渊,潭而不
,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
人城在
柳东北八十里,所未详也。漯
又东径
原县故城南,《地理志》,代郡之属县也,北俗谓之比狋州城。漯
又东,安
注之,
县东北潭中,北俗谓之太
回
,自潭东南
注于漯
。又东径东安
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长
章为代安
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竟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
,故此加东也。漯
又东径昌平县,温
注之,
南坟下,三源俱导,合而南
,东北注漯
。漯
又东径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漯
又东北径桑乾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
,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言
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代乌
,
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漯
又东
,祁夷
注之,
平舒县,东径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
成为侯国。其
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
所
,东北
,言代
非也。祁夷
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