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侯国。薛攒说:就是今天南乡的嘟头。《 茂陵书》 说:郑县在南阳,王莽改名为南庚。
又往南流过毅城东面,又往南流过阴县西面,酒水往东流经毁城南而不是流经东面,城筑在毁城山上,是《 春秋》 鼓伯绥的封邑。现在城墙城门都已倾倒塌毁,而墙基和护城河仍还存在。沔水又往东南流经阴县旧城西面,这里是从前的下阴,《 春秋》 昭公十九年(前523 ) ,楚国的工尹赤把阴的戎人迁到下阴。该县东面有座坟墓。县令刘熹,字德怡,济南人,魏时治理此县。他极其爱好博通古事,亲自教授学生,立了一块石碑,碑上载着一百多个学生的名字,他们都是未完成学业而夭折的人,就安葬在这里,称为“生坟”酒水又往东南流,有洛溪口。洛溪水发源于该县西北面的集池破,向东南流经洛阳城。洛阳城北面紧靠洛溪,溪水向东南流,注入沔水。
又向南流过筑阳县东面,筑水发源于房陵县,往东流过县城,南流注人。
河水又向南流,沉水注入。巩水发源于梁州间阳县。魏国派遣夏侯渊和张都南下巴西,进军宕渠,刘备的军队驻扎在巩口,就是这条水的出口。张飞走了另一条路,就在这条水上袭击张邻;张都战败,抛弃了战马,爬山逃回汉中。巩水又向东流经巴西,经过巴渠北面的新城、上庸,又向东流经沉阳县老城南面。该县是晋朝时从筑阳分出来设立的。从巩阳县起,沉水上游山深水急,水岸曲折,激流飞溅,水路陆路都断了。又往东流经学城南,这是梁州水路所经之地。旧时传说,从前有人在此设立学府,当时正遇上世道荒乱,学生无依无靠,就共同建立此城来防御盗寇,因此名为学城。巩水又往东流注入酒水,汇流处称为巩口。酒水又向南流经网林山东面,这里本来是郡中陆路所经过的地方;山的东面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就是记述厥林山的。碑文说:身负治国重任的君主,不登高,也不履深。从前,有人挖断山冈以通平路,当地很多百姓因此得病,地方长官冠军张仲瑜和当地人一起把山冈缺口重新填筑起来,堵断了旧山道,.因而作此铭文。另一块是郭先生碑。郭先生名辅,字甫成,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喜好学习的美德,他女儿为他在此处立碑。这两块碑都没有年号,不知两人是哪个朝代人。涌水又向南流经筑阳县东面,又往南流,筑水注入。杜预以为这条水是彭水。筑水发源于梁州新城郡魏昌县边界。该县是黄初年间(220 ? 226 )从房陵划分出来而设立的。筑水向东南流经筑阳县,水中有一块孤石拔起,下面是个清澈的水潭,有时会看见石根像黄色的竹根一样,看见的人大多会碰到灾祸,就都把它号为承受石,不知是否确实。筑水又往东流经筑县旧城南面,这里原是从前楚国的附庸,秦国平定郡郧后,把这地方设立为县,王莽时改名为宜禾。建武二十八年(52 ) , 世祖把这地方封给吴盯,立为侯国。筑水又往东流注入酒水,汇流处称为筑口。沔水又往南流经高亭山东面,此山有神灵,士大夫和庶民都敬奉它。向山神有所祈求都很灵验。涌水又东流,有漆滩,新野郡山都县和顺阳郡筑阳县,就以漆滩为分界。
又往东流过山都县东北,河水南面有固城,城在酒水旁边,是新野郡山都县的治所。这里从前是南阳的赤乡,秦朝时把它设立为县,汉高后四年(前184 ) ,把这地方封给卫将军王恬启,立为侯国。河水北面有和城,就是《 郡国志》 所说的武当县和城聚。山都县过去曾在这里设立治所,因此又称故县滩。河水北岸数里处有一条大石堤,名叫五女激。据说五女的父亲被人谋害,仇人住在固城。五女一心想报父仇,因此修筑了这条石堤激水攻城。现在城北已沉陷于水中。又传说有人葬在酒水北岸,墓地将要被水冲毁,此人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却都是巨富,她们共同筑了这条石堤来保护墓地。石堤的制作十分精细。还有一种说法,有人把女儿嫁给阴县恨子为妻,恨子家财万金,但从小起就一直不听父亲的话。父亲临死前希望自己葬在山上,又怕儿子不听他,故意反说希望儿子把他葬在水岸下面的石滩上。丁良子说:我从来不听父亲的话,今天一定听了。于是就散尽家财,用以修建石墓。他在石墓四周积土筑成一个洲诸,长数百步,元康年间(291 一299 )才被水冲坏。现在还能看到数百块像半张床那么大的巨石,堆集在水中。恨子是前汉人。襄阳太守胡烈以仁爱教化百姓,他堵塞了石堤的缺口,百姓都赖以受益,景元四年(263 )九月,百姓为纪念他,在此刻石立碑。酒水又往东流,水渐变浅,冬季这里可以涉水过河,称为交湖,作战时军队大多从这里过河。晋朝太康年间(280 一289 ) ,在这里捡到一块响石,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数里外都能听到。酒水又向东流经乐山北面。从前诸葛亮喜欢唱《 梁甫吟》 ,常来此登山游乐,所以民间称为乐山。、河水又往东流经隆中,流过孔明故居北面。诸葛亮曾对刘禅说:先帝三次到了我的草舍中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指的就是这座房子。车骑将军刘季和,沛国人,他镇守襄阳时,与键为人李安一起来参观故居,他叫李安作宅铭,文下说:天子在酒水之北指示我,要倾听战鼓的声音,永远思虑不息,以求把先哲的遗泽发扬光大。过了六十多年,到永平五年(62 ) ,习凿齿又为该宅作了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