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们,一行三昧的意思,就是无论走、停、坐还是卧,都要修行一个正直的心思。《净名经》上说:‘正直的心就是场,正直的心就是净土。’不要心里想着
谄媚曲邪的事,嘴里却说着正直的门面话。嘴里说着一行三昧,却并不以正直的心思修行。应该以正直的心思来修行,对一切佛法都不要偏执。迷惑的人执著于法相,执著于一行三昧的表面,只是说要常常静坐不动,就能不生邪念妄想,说这就是一行三昧。这样解释佛
,就等同于没有
情的死
品,这是修行佛
受到障碍的原因。善知识们,佛
应该是畅通
动的,怎么却会停滞呢?心思如果不执著于法相,佛
就会畅通
动;心思如果执著于法相,那就叫自我束缚。如果说只要久坐不动就能得
,那就像舍利弗在树林中枯坐,却被维
诘所斥责。善知识们,还有人教别人打坐,说只要静静地内视自己的心,不要动心,不要起念,这样就能修
成功。这些迷惑的人不能理解打坐的真义,就这样执著
行而七颠八倒。像这样的人还不少,这样来
作指导,实在大错特错。”大师指示大众说:“善知识们,本来,正确的教化方法,并没有顿悟还是渐修的区别。人的本
有的聪明有的迟钝,迟钝的人可以采取渐修法,颖悟的人可以顿悟而与佛
相契合。如果自己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自己能发现自己的本
,那就没有什么顿教和渐教的差别了,所以建立顿教或渐教的法门,只是为了方便而暂时给个名称而已。善知识们,我这个法门,从释迦佛祖传到现在,首先是把立无念作为宗旨,以无相作为本
,以无住作为
基。所谓无相,是既在相上又能离开相;所谓无念,是既有这个念
又不执著于这个念
;所谓无住,是说人的本
对于世间的善恶
丑,乃至冤家和亲友,以及言语讥讽、欺诈、争斗时,都当
空幻来对待,并不思谋报复。每一个念
里,都不要再追思过去的事情。如果既想从前又想现在还想将来,念
一个接一个持续不断,这就叫自己捆绑自己。对待诸法万相,每个念
都不停留,就无所束缚了。这就是以无住为
基的意思。善知识们,抛离一切法相,名叫无相。能抛离法相,就能使自
法
清净无染,这就是以无相为本
。善知识们,面对各
外境,心思不受
扰污染,这就叫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中,经常远离各
外境,不被任何外境
动而起心动念。如果以为只要什么东西都不思想,就会把所有的念
都除尽了,这是很错误的认识,因为一个念
绝灭好像是死了,但念
还会在别
产生。学习佛
的人要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认识佛法的真正意旨,自己错了还好说,再用这
错误认识劝化别人,那就不仅是自己迷惑不能认识佛
,还歪曲诽谤了《佛经》,所以要立无念为宗旨。善知识们,为什么要立无念为宗旨呢?只因为那些嘴里说认识到了佛
的愚迷之人,一遇外境就起心念,在心念上就产生各
偏邪的见解,于是一切世俗的妄想也就随之产生了。自己原有的佛
本来并不能用一
固定的方法获得。如果自以为获得了,而
说祸福,那就是世俗偏见。所以我这个法门要立无念为宗旨。善知识们,所谓无,无什么事情呢?所谓念,又念什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说没有差别二相,没有各
世俗的想法;所谓念,就是念真正的如来佛
,真正的如来佛
就是念的本
,念就是真正的如来佛
的运用。真正的如来佛
从自己的本
产生心念,不是从
、耳、鼻、
产生的那些心念。真正有如来佛
,就能生起佛念。如果没有真正的如来佛
,
中之
和耳中之声等立刻就变成坏东西了。善知识们,真正的如来佛
是从自己的本
中起念的,所以
、耳、鼻、
、
、意等六
虽然有视听
觉认知等功能,却可以不被各
外境所影响污染,而保持真正的佛
常在。所以佛经上说:能够善于区分识别各
外在的法相,正由于不动心念,这就是第一要义。”
注释
① 舍利弗:即舍利弗多罗,释迦牟尼的大弟,称智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