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贞观政要 > 论奢纵(2/2)

论奢纵(2/2)

现在于天下大之后,百姓人相当于隋朝的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徭役仍然很多,一个家里面兄长才回到家,弟弟又不得不离开了,并且往来征程几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休止。陛下虽然仁德,每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计划,还是需要不断征派百姓去服劳役。官府减轻劳役的文书不断下达,可是,百姓服役的征程依然如故。我常常去访问民间疾苦,这四五年来,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辞了,他们认为陛下不抚百姓。过去,舜让官吏住在茅草屋中,大禹以饮为恶。这些节俭的德,我知已不可能在当今推行。汉文帝顾惜百万资金,停止修建台,他收集大臣们上书用的布大殿的帷幕,不让他的慎夫人的衣裙长得拖到地上。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妨碍女工,于是下令解散官府的作坊,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汉武帝时,他虽然穷奢极,但还是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风,所以民心没有动摇。如果汉祖之后就是武帝即位,那么汉代的江山必定不会保全。这些情况离当今较近,事情还了解得很清楚。现在,京城和益州等地正在大兴土木,各位王爷、妃嫔的服饰也极其,民间的舆论都认为这太奢侈。臣听说勤奋早起而功业盛大显赫的君主,后代还会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还会现弊端产生混。陛下年少时,生长在民间,知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也看在里,还尚且这样。而太生长在中,养尊优,不知民间疾苦,将来即位之后,可想而知,情形堪忧啊。

评析

《奢纵》篇记录了贞观十一年时侍御史周论述时政的一篇较长的上疏,指了在贞观中期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希望引起唐太宗的注意,并提了解决的办法。如上疏指当时徭役的状况是:“今百姓承丧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提的解决办法是:“若以陛下之圣明,诚为政,不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这是周上疏中认为判断一个皇朝的政绩主要要看“以节俭于、恩加于人二者是务”的实际表现。唐太宗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近令造小随,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则朕之过误。”乃命停之。

唐太宗说:“最近命令营造随的小,没想到百姓因此而不满,这是我的过错。”于是命令停止制造。

我私下考察前朝以来国家成败的事,发现只要百姓心生怨恨,聚众闹事,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君王即使悔过,没有能重新安定的。如今,改政治教化,应当在还有改余地的时候行,如果发生变故,就来不及了。君主一般都认为,前代的灭亡是咎由自取,不知自己也会犯这样的过失。所以,商纣王嘲笑夏桀的灭亡,周幽王、周厉王嘲笑商纣王的灭亡。隋代开国之时,又讥笑周、齐失掉江山。现在,我们也这样评价隋代,殊不知今日看待隋代,犹如隋之视周、齐一样。所以,京房对汉元帝说:“我害怕后世看待现在,犹如现在看古代啊。”这句话不可不引以为戒。

从前贞观初年,普天下霜灾歉收,一匹绢只能换得粟一斗,但天下平静。百姓知陛下非常关心怜他们,所以人人自安,从无讪谤抱怨之词。近五六年来,连年丰收,一匹绢可以换十几石粟,然而百姓认为陛下不关心怜他们,都有怨言,这是由于徭役过重,加以如今所兴办的事务,许多都是无关要的缘故。从古以来,国家兴亡不是由于积蓄的多少,而只在于百姓的苦乐。再就近代的事情来看,隋朝在洛仓贮粟,而为李密所用;在东京堆积布帛,结果被王世充占有;西京府库的财也被大唐所用,至今还未用完。当时如果洛、东京没有粟帛,那王世充、李密就不可能招聚大众。当然贮积钱粮财本是国家的常事,总得等百姓衣有余,然后再去征收。如果百姓劳苦而行收刮,最后还是帮助了贼寇,所积聚的财并没什么好。不过,用节俭来与民休息,在贞观初年,陛下已经亲自实行过,所以如今实行起来也不会困难。只要实行一天,天下都会知,大家就会载歌载舞。如果百姓已经劳苦,还用个不停,一旦中国受旱之灾,边境有风尘之警,狂悖狡黠的人就会乘机作,就将有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不仅仅是使圣上晚餐迟睡觉而已。如果以陛下之圣明,真要励图治,不用远求上古的办法,只要到像贞观初年那样,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

【1】【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