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铜山夹土带石,
凿数丈得之,仍有矿包其外,矿状如姜石,而有铜星,亦名铜璞,煎炼仍有铜
,不似银矿之为弃
。凡铜砂在矿内,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檬,或如姜铁。淘洗去土滓,然后
炉煎炼,其熏蒸傍溢者,为自然铜,亦曰石髓铅。
○铁
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唯朱砂银愚人易惑。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罐封固,温养三七日后,砂盗银气,煎成至宝。拣
其银,形有神丧,块然枯
。
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折去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
凡铁场所在有之,其铁浅浮土面,不生,繁生平
、冈埠,不生峻岭
山。质有土锭、碎砂数
。凡土锭铁,土面浮
黑块,形似枰锤。遥望宛然如铁,之则碎土。若起冶煎炼,浮者拾之,又乘雨
之后
耕起土,拾其数寸土内者。耕垦之后,其块逐日生长,愈用不穷。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燕京、遵化与山西平
,则皆砂铁之薮也。凡砂铁一抛土
即现其形,取来淘洗,
炉煎炼,熔化之后与锭铁无二也。
大抵坤元气,
金之所三百里无银,
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
之情亦大可见。其贱役扫刷泥尘,
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一日功劳轻者所获三分,重者倍之。其银俱日用剪、斧
中委余,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
也。
冷定限,另
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
。其炉或施风箱,或使
Ψ。火
功到,铅沉下为底
。(其底已成陀僧样,别
炉炼,又成扁担铅。)频以柳枝从门隙
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凝然成象矣。此初
银,亦名生银。倾定无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
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
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
槽成丝。(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围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其楚雄所
又异,彼硐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其再
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此世宝所生,更无别
。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凡铜质有数。有全
皆铜,不夹铅、银者,洪炉单炼而成。有与铅同
者,其煎炼炉法,傍通
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
,铜质后化从下孔
。东夷铜又有托
银矿内者,
炉炼时,银结于面,铜沉于下。商舶漂
中国,名曰日本铜,其形为方长板条。漳郡人得之,有以炉再炼,取
零银,然后泻成薄饼,如川铜一样货卖者。
○附朱砂银
凡铜坑所在有之。《山海经》言铜之山四百六十七,或有所考据也。今中国供用者,西自四川、贵州为最盛。东南间自海舶来,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
。其衡、瑞等郡,
最下品曰蒙山铜者,或
冶铸混
,不堪升炼成
质也。
凡银为世用,惟红铜与铅两可杂
成伪。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去疵伪而造
纯,
炉火中,坩锅足炼。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锅底,名曰银锈。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底。将锈与底同
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
,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
就分拨,井然不紊。人工、天工亦见一斑云。炉式并
于后。
凡铜供世用,山与
炉只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
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凡红铜升黄为锤锻用者,用自风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饼,不用鼓风,通红则自昼达夜。江西则产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于炉内,以泥瓦罐载铜十斤,继
炉甘石六斤坐于炉内,自然熔化。后人因炉甘石烟洪飞损,改用倭铅。每红铜六斤,
倭铅四斤,先后
罐熔化,冷定取
,即成黄铜,唯人打造。
凡造生铁为冶铸用者,就此成长条、圆块,范内取用。若造熟铁,则生铁
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
塘内,数人执持柳
凡铁分生、熟,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凡铁炉用盐
造,和泥砌成。其炉多傍山
为之,或用
木匡围,朔造盐泥,穷月之力不容造次。盐泥有罅,尽弃全功。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
木柴,或用煤炭,或用木炭,南北各从利便。扇炉风箱必用四人、六人带拽。土化成铁之后,从炉腰孔
。炉孔先用泥
。每旦昼六时,一时
铁一陀。既
即叉泥
,鼓风再熔。
○附:倭铅
○铜
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
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
,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
。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此
无铜收伏,
火即成烟飞去。以其似铅而
猛,故名之曰倭云。
凡造低伪银者,唯本红铜可
。一受倭铅、砒、矾等气,则永不和合。然铜
银内,使白质顿成红
,洪炉再鼓,则清浊浮沉立分,至于净尽云。
团约重百斤。
凡用铜造响,用
山广锡无铅气者
内。钲(今名锣)、镯(今名铜鼓)之类,皆红铜八斤,
广锡二斤。铙、钹、铜与锡更加
炼。凡铸
,低者红铜、倭铅均平分两,甚至铅六铜四。
者名三火黄铜、四火熟铜,则铜七而铅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