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邪影本纪 > 贾诩评价(1/2)

贾诩评价(1/2)

贾诩评价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是三国时代换过最多主子的谋士,因此不明究理之人往往认为他是个事主不忠之人,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其实说贾诩事主不忠的人,多是以个人情感判断,而无理xing思考。事实上贾诩真正为人诟病之chu1并非此事。看看贾诩换过的主子和理由就不难了解。

(一)董卓→牛辅→李傕:

董卓死,其婿牛辅继之;辅又死,bu将李傕继之,故诩事此三人自非叛主也。

(二)李傕→段煨→张绣:

若真要说贾诩事主不忠,也只有这段历程:(1)李傕:贾诩见李傕无dao,也可能是对于劝李傕等人入chang安一事感到内疚(详见后述),因此在削弱李傕兵力及帮助献帝逃离chang安之后就离开(三国志贾诩传: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2)段煨:当时贾诩已颇ju威望,段煨虽然敬重却忌惮之,令贾诩感到不安(诩曰:“煨xing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因此不久后即投靠早已熟识的张绣(3)贾诩在张绣底下终于获得重用,并且三番两次打败曹cāo。

所谓良禽择良木而栖,甘宁如此(刘表→孙策),赵云也如此(公孙瓒→刘备),但何以赵云成了赤胆忠诚的代表,贾诩却是不忠的代名词?这个问题稍后再说。

(三)张绣→刘表→曹cāo:

这段也没什么好说的,张绣先依靠刘表再投降曹cāo,贾诩当然跟着张绣换主子,就像张辽、高顺跟着吕布从丁原之chu1跑到董卓手下。但是张辽、高顺之事没人问,而贾诩却得了tiao槽高手的称号?我想是因为他说服张绣降曹不降袁的论述太著名的关系。

综合以上三点,说贾诩事主不忠gen本不恰当。贾诩只是tiao槽而非叛主,段煨更是心甘情愿让贾诩离开,还善待其家人,比之法正、张松的卖主行为好得多。不过这zhong想法的出现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干了一件后人无法谅解的事。

董卓luan政期间,贾诩在其女婿牛辅手下zuo事。董卓死后全家抄斩,加上王允yu杀尽凉州人的传闻四起,贾诩既是董卓旧bu又是武威姑臧人,自然也在黑名单之中,于是出了三国史上不下李儒火烧洛yang的馊主意:联合李、郭、樊、张四个董卓bu将直取chang安。

在贾诩的帮助下,李傕等人以为董卓报仇为号召,一举打败吕布攻下chang安。但是四个臭pi匠,还是臭pi匠,照样赢不了诸葛亮(我爸告诉我的,意思是事情还是要jiao给懂的人zuo),李傕、郭泛毫无政治才能,把chang安搞得一团遭,后来更因为争权夺利在chang安城中开打,几乎把chang安给毁了,因此贾诩的保命之计成了最为后人非议之事。

那么这件事与贾诩不忠的评论有何关联呢?理由很简单,就像政治人物行政效率差,会受到批评的不会只有政绩,有心人士还会把他私生活中的可议之chu1挖出来,并加以夸大渲染。若将贾诩攻陷chang安视为“不良政绩”,则他的tiao槽情形正是被夸大之chu1。

由于上述“联四贼陷chang安”之计的影响,后人对贾诩的评价多是负面,ding多中肯,而唯一能为贾诩带来正面评价的只有能力。

贾诩的才能包括战况分析、揣mo主子和敌军心思以及离间计,至于战略规划则少有记载。对于战况分析最有名的应该是在宛城以败军追击大败曹cāo。三国志原文如下:『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jiao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jing1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jing1,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这是贾诩在宛城之战后第二次让曹cāo败得莫名其妙。

后来曹cāo和袁绍同时派人招降张绣,贾诩早看透袁绍的无能与曹cāo的心态,因而斥退袁绍使者。除了贾诩对张绣分析的三点『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之外,显然贾诩也跟郭嘉、荀彧一样看出曹袁之战曹cāo赢面较大。(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方面仍不及郭嘉。)

贾诩在曹营中的表现比较不抢眼,他没有如同郭嘉、荀彧献给曹cāo完整的战略规划,也不像荀攸在官渡之战时用计大

【1】【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