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林施主果然眼力非凡,小僧虽尚未得佛缘,但已得我佛眷顾,初通我佛之法,故能和气外生,看来林施主也是我佛有缘之人!”摄摩腾淡然一笑道。
林渺不由得也笑了,道:“我仅闻佛之名而未睹佛之貌,听佛之法,何会是与佛有缘呢?”
“缘本无形,佛也非佛,仅善心而已,心存善念者即是与佛同在,念佛之法万遍不若行善事一件,佛者,在心中寻!所以,小僧才说林施主与佛有缘。”摄摩腾悠然道。
“哦?”林渺不由得大感兴趣,这确实是他所听过的极新鲜的说法。
“佛即善心,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林渺笑问道。
“佛即众生,众生即佛,自然人人可以成佛。”
“可是我们为什么都是凡人?为什么只你们身毒国才有佛呢?”那一直在林渺之后沉默的干老头也突然开口道。
[注:身毒国,乃是天竺的前称,即是指今日的印度。]
“之所以是凡人,是因为我们心中不仅存在善念,也同样存在着恶念和杂念。佛若心,一念恶,便不是佛,念念皆善方是佛,这也便是凡人与佛的区别。若说佛仅在身毒国,那是因为不知佛,佛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或是不知定义而已。”摄摩腾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何以能成佛?何以能念念皆善呢?”林渺淡然问道。
“成佛须修持,无欲无求,静心守行方能明善恶,去恶存善,以慈悲为怀,则与佛不远也!”摄摩腾淡淡地道。
“如果天下人皆成了佛,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天下?”林渺又问。
“那天下将是一片乐土,相敬相爱,无仇怨战争,无勾心斗角,无患得患失,更不会有红尘之苦海…”
林渺听着摄摩腾一长串的描述,不由得笑了,反问道:“无欲无求,何以能使后代繁衍不衰?何以能使社会进步?昔日古人以石为器,刀耕火种,长年累月,得五谷不能裹腹,而今铁器盛行,牛马耕种,省下人力而得五谷丰收,无欲无求能行吗?”
摄摩腾依然平和地笑了笑,道:“无欲无求只是修行的过程,善念才是因果,社会的进步也是因果所在,牛马代人,铁器胜石器,这是事实。但铁器用来杀人,用来便利战争,这却是恶念,若是只为百姓之福冶铁造器,也是善事,佛也会做。无欲无求却并非不吃不喝,修行自身固然重要,关怀众生才是最终的目的。佛即是要普渡众生,可为众生之福自下地狱。佛曾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接着摄摩腾又讲了佛祖割肉喂鹰之事例。
众人听得倒也颇有感慨。
林渺也感觉这行者颇有些意思,能言善辩,但又似包含着一些道理,至少听摄摩腾讲佛比苦尊者讲其什么欢喜禅要顺耳得多。这摄摩腾似是看过大量的中土史卷,而对身毒等国的历史也极了解,说起来旁证博引,有时拿先秦人物与佛祖求道时的经历相比,把一个个道理以故事的形式禅述出来,确实是极为吸引人,更让人对佛祖求道的经历极为向往。
当然,对于许多问题来说,林渺自也意识到其不现实的可能性,但他却不能不承认,佛法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思想。至少,他不会讨厌这种思想。
林渺对这摄摩腾的才华也极欣赏,一开始他便对这个两次反出师门的行者有兴趣,今日一见,果然是难得一见的奇人,也难怪让婆罗门的圣尊看中。
“大师今日来此,想必并不只是为了传播佛法吧?”林渺待摄摩腾讲得差不多的时候,淡淡地问道。
“林施主所说正是,前日若非林施主出手相助,小僧根本就不能摆脱四谛尊者的纠缠,今日之来,也是要谢谢林施主的援手之德。”摄摩腾道。
“这也许正是大师所说的因果,我本无意出手救大师,一切只是偶合。所以,大师要谢,便谢谢佛祖吧。”林渺并不在乎地道,只是他有些奇怪,那日他只不过是出手击败了丘鸠古,根本就不曾惹过四谤尊者几人,又怎会是救了摄摩腾呢?
前日空尊者这么说,现在摄摩腾也这么说,这倒让林渺有些糊涂了,不过,摄摩腾应该不会说谎。
“虽是因果,但若无林施主,此果也无法结出,自然要感谢施主了。闻前日施主受了重伤,是故小僧特来看看。我这里有颗大还丹,能治任何内伤,如施主不嫌弃的话,服下此丹,在十个时辰中任何内伤皆可痊愈!”说完摄摩腾自怀中很小心地掏出一只小锦盒,再小心地将之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