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要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日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朱元璋预感他将成为朱允文的重臣。
第三位人才是…
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紫萱对黄子澄并不陌生,江西人,洪武十二年一鸣惊人,在当年的科举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朱允文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与朱允文之间的深厚感情可想而知。
据朱允文说,有一次他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黄子澄便上前询问原因,朱允文看他不是外人,便对他说了实话。他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
不想黄子澄听后只是若无其事地一笑,要朱允文不用担心,他说:“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
复又朝朱允文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他,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文听了大感安慰,并将这些话记在心中,由衷地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紫萱却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拖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试问周亚夫在何处,是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还是朱元璋推举的其他两个文人可以带兵打仗?
紫萱撂下笔,对着纸上的涂鸦凝视良久,忽地心念一动,愈发相信伏羲八卦图上的寓言,朱元璋为朱允文安排这样三位人才,几乎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他的杯具皇帝命。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并非虚言!
“到底是哪位皇叔,用了什么方法将朱允文赶下了皇位呢?”
造反是必须的,问题只是这个反由谁来造。
秦王?没心没肺,难成大器。周王?机关算尽,过于狭隘的心胸势必会影响视野。鲁王?连朱元璋都说他“空有义气而无谋略”了,弹弹琴吹吹箫还可以,舞刀弄枪实在不适合他。
剩下的不是年龄太小就是实力太弱,估计还没造反就被朱允文扼杀在摇篮当中了。再剩下的,只有朱棣了。真的像朱允文所说的那样,朱棣就是威胁他坐稳龙椅的中坚力量吗?
“不,不会的…”
紫萱拼命摇头,送走朱棣之前,她曾直截了当地向朱棣提出了心底的疑问。
“朱棣,如果,假设皇上已经确定立朱允文为储,在他登基前后,你会设法从他手中抢过龙椅吗?”
当时的朱棣扭过头来,对紫萱微微一笑,笑的云淡风轻,干净的来不及参加半点感情,坚定道:“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