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即使他们不知感恩,经过教育变得更加理智的他们也将明白如果离开大宋,他们会再次一无所有,某zhong意义上讲即使是汉人恐怕都不会比他们更忠诚,这是由于他们因为大宋而得到利益更大更实在。到了那个时候,如果原吐蕃上层人物中还有不识相的,就算直接除去也不会有什么大的luan子了。就这样,在赵恢的计策和努力下,吐蕃终于第一次真正并入了华夏的版图,由于它在地势上的独特优势,就算西域日后出现强国,也不可能对大宋构成半点威胁了
但是,由于高原上恶劣的条件,shenti一向不太好的郑南臣最终病倒了,而且再也没能好起来。临终之前他向赵训上了一dao影响shen远的奏章,里面不但实事求是地陈述了两位皇子的表现,还不顾忌讳地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因为郑南臣知dao自己这次不可能好过来了,而皇帝绝不会对一个已死的将军心存猜疑,这样zuo反而可以表现出他的忠诚,而且日后那位登基以后也必然感恩,自己那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便不必担心了。
在郑南臣看来,两位皇子虽然都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俊才,综合来说应该是各有千秋。但若按照皇帝的要求,则优劣之分还是很明显的。皇chang子赵xing智勇兼备,然而xing格稍显冲动了点,而且综合来看他显现的才能都只是他本shen的才能,而对帝王来说用人才是最重要的;皇三子赵恢指挥军队的能力虽然也不错,但和他的大哥相比还是相去甚远,甚至要说到帅才,也算不上出类ba萃,因为他筹划与分析的能力也并不是特别强,但是赵恢总是能够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去对付尽可能少的敌人,可以说是政治的天才。赵抗当年曾经说过,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至少目前来看赵恢远比他的大哥更适合为帝国掌舵。
但是,郑南臣也指出了两人的一些细节,赵xing虽然缺点不少,但知错能改,而且非常好学而又礼贤下士;赵恢虽然是政治的天才,但是shenti却好像不是很好。所以郑南臣的建议是,如果赵训活得chang,那么也许老大更好,如果他就几年的命,那么老三更合适。这些话郑南臣自然不敢明说,但赵训也是聪明人,自然是能想到的
由于郑南臣将占领吐蕃的大bu分功劳都给了赵恢,本以为在储位之争中占据了优势的赵xing一下子就傻了眼,尤其是当赵恢接受命在旦夕的郑南臣的任命,成为西南军团代理军团chang之后,他就更郁闷了。然而,当赵恢用那被他称为“群众路线”的方法轻易扫平了越南所有领土,gen本无需借分封藩国来削弱当地各族实力之后,赵xing不由对其心服口服。他并不是一个胡搅蛮缠之人,既然差距明显,赵xing便主动放弃了储位的争夺。不过,赵xing学习起来却更加卖力,他只是认为现在的自己比不上三弟,但并不等于他愿意一直不如他,何况多学点东西总是有益的。
事实上赵训虽然自被赵抗救出后就chang年习武,但十五岁之前营养不良的后遗症却依然明显,现在他已经四十多岁,虽然自我感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