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惊变
如今“安禄山”这个名字也传扬开来,受到他的激励,各地的ju贼也愈发猖獗。
朝廷危机四伏,而登基大典的隆重仍然不下于历次,甚至还要盛大,改元、大赦,一样也不少。这自然是刘公公和王通等人想要稳定人心之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以雷霆手段扑灭反对势力,杀灭密谋反抗之人,刘公公也王通也摆出了安抚的姿态。
大典之中,站在外命妇之首的涵因就是他们竖起的标杆。涵因没有看那高高的御座上王徵怀里抱的婴儿,也能听见那孩子嘹亮的哭声。
跪拜在下面的众臣口中山呼万岁,shenshen低下tou颅,脸上却表情各异,放着两个成年皇子不选,偏选一个襁褓中的孩童,谁都知dao这是什么意思。
怀有不服之心的人虽然不少,却没有多少人敢于跟刘公公和王通对抗。因为这里是东都洛yang,那些有势力的大臣们大多gen基在chang安,而洛yang本地的势力又在朝中没有实权,在刘公公掌握了天武军的情况下,他们gen本没办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
刘公公一手掌握的缉事府在这些年也已经再不是刚组建时的菜鸟,已经可以zuo到监控百官动向了,尤其是那些shen居要职的重臣,是缉事府重点盯防的对象。因此有些密谋刚开始酝酿,就被刘公公发现,立刻采取了措施。缉事府的巡检司也盯着大街小巷的茶馆、酒馆,但凡有人妄议朝政,就会被抓走。一时间,整个洛yang城风声鹤唳,大家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了什么,被抓进缉事府。
而天武军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不仅守卫着紫微城,还有一bu分兵力压制南北两大禁军,同时也控制了洛yang的城防。之前,那些不服刘公公和王通的人,也曾联络过禁军中人,但是因为事情败lou,导致禁军也遭到了清洗,只是刘公公和王通还有顾忌,只是chu1理了相关的人员,并没有大动干戈。而南衙禁军大将军高煜被免职。群龙无首,北衙禁军的几个将领被抓,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洛yang的冬日比关中温和许多。但人们心中的寒意却始终无法驱散,甚至连繁华的街市都显出一丝颓败清冷的气氛,路上的行人神色匆匆,酒馆茶肆也只有零星的客人,进来之后大多埋tou吃喝。而小二们吆喝的声音都比从前小了许多,仿佛生怕声音大了,会引来缉事府的凶人。那些不明就里的外乡人,只要话中沾上朝廷,就可以会有店家来提醒“莫议国事”
整个洛yang城的气氛在官府和缉事府的高压下jin绷着,直到一个月后的清晨。ma蹄声敲碎了洛yang城的宁静,信史高呼着:“加急,避让!”从刚刚打开的城门冲了过去。
很快。这封急报将整个洛yang搅动了起来——幽州军被打败了,被安禄山打败了!那些专注于新老jiao替斗争的贵人们这才惊觉,江山就要不保了。
刘公公和王通召集了朝中重臣商议,人们七嘴八she2的议论着,有人建议赶jin调兵。也有人建议赶jin回chang安,尤其是这后一点。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谁都知dao天下承平已久,除了边境屯兵较多,州郡之中府兵很少,而且没有什么战斗力,而安禄山的兵自陈成投降之后,已经再不仅仅是那些乌合之众了,陈成原来带着的幽州兵,也都被他一起接收了,加上陈成素来懂的练兵,战斗力早已跟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从徐州一路过来,除了虎牢关的驻军可以倚仗险关可以一战,其他的城池几乎无招架之力。一旦安禄山的军队打到跟前,洛yang城就只能凭借城高墙厚抵挡了。
然而刘公公和王通却犯了难,小皇帝已经登基一个月了,武威郡的贺表还是没有到,陇右各省,只有秦州、成州、武州的贺表呈上了,其他各州不知dao是路途遥远没有送到,还是gen本就没有写,就不清楚了。
而上一次让李湛暂不必发兵到关内平luan的诏书,李湛则又上了一dao奏章,他仍然请命平luan,也向朝廷表了忠心,但问题是洛yang离武威万里之遥,这份奏章虽然是前不久收到的,但还是李湛在收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前写的,年号都没有改,因为杨珣即位之时,为了表示承先皇之志仍然沿用“天禧”这个年号,要等到第二年再改元。而刘公公和王通拥立小皇帝即位则为了表明新气象,改元“景隆”李湛奏章的落款是“天禧二十五年”,因此这个皇帝仍然是指杨珣,而不是现在的小皇帝杨瑞。
看李湛的意思,已经厉兵秣ma,随时准备出兵勤王,而新皇登基的消息也已经传达到了各州,李湛却迟迟没有表态,这让刘公公和王通都心怀疑虑。毕竟从凉州到chang安虽然一路关隘重重,但是李湛的军队是久经沙场的jing1兵,一旦出兵,gen本是挡不住的。
而刘公公因为贪权,背叛了跟涵因的合作,王通则跟李湛水火不容,现在形势如此jin张,李湛一定会找借口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