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就叫《双规咒语》,我觉得双规咒语这几个字里的内涵,还是很耐人寻味的。
在接下来的走访日子里,于卓了解到,当初余启值应该被收进省城的小红楼双规。小红楼是一座宾馆,因为楼体是红色,久而久之大家就叫它小红楼了。小红楼是省里双规领导干部的专用场所,这个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双规余启值的时候,小红楼爆满,一个重大复杂的经济案件,使得六七个疑犯被双规在这里,余启值只能去另一个双规地,那里的条件和安保措施,要比小红楼这边差一些,房子老旧不说,环境也较偏僻,通常情况下,那里只用来双规低级别涉嫌犯罪的领导干部。再说那场大火,应该是在后半夜燃起来的,火从楼里往外烧,余启值趁混乱脱身,去向不明。事后查明,大火是因为电线老化引发的,并不像社会上传说的那样,大火是余启值的死党找黑社会的人伺机潜入招待所放的,然后趁乱把余启值救出来。
然而余启值当时究竟是怎么浑水摸鱼的?逃出后又为什么在省城秘宅梨花苑里,以那样一种自残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这个怕是永远都不会有水落石出的答案了。
岁月无情,人心难测,事到如今,在余启值双规期间出逃自残这个事上,就连起初容人猜想的一些疑点问题,现在也一一释尽悬念的诱惑。比如说他出逃后没有秘宅钥匙,他是怎么进的秘宅?两层门锁当时都好好的。这个问题,后来办案人员现场勘察后尽管给出了答案——专业开锁人开的锁,但余启值是怎么找来的开锁人?找来后他又是怎样说服人家给他开的锁?逃出双规门的余启值,身上不仅没有钥匙,也应该没有手机、钱包之类的东西,可以说是囊中羞涩。时至今日,要说那个秘宅梨花苑里还有什么尘封的谜团,那么这个开锁细节,似乎还能算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再说那瓶散魂粉,倒是没什么好异议的,那东西一直就在梨花苑秘宅里。至于说秘宅里为什么会存放这种毁人的东西,一开始社会上闲言碎语不少,有说老谋深算的余启值,曾经想到了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提早在自己的秘宅内留了这个自残的后手,也有说余启值心狠手毒,昔日这家伙肯定在秘宅里动过害谁的邪念…
在上江的日子里,于卓的心思也没少往能源局那个地方动,那是个资产家底超百亿的大户,那里的风风雨雨,那里的明争暗斗,那里的鱼死网破,想来也不是三两部长篇小说就能容得下的。
一天,由副市长穿针引线,于卓结识了大型国企能源局局长赵源。
干啥吆喝啥,于卓给赵源带去一本签了名的《挂职干部》。
那天当于卓把书递到赵源手里的时候,赵源脸色很喜兴,掂着书说,于作家,你的《挂职干部》我看过,你对官场上的事太熟悉了,一些人物让你刻画得活灵活现,很到位呀。那时从文笔和叙事能力上看,我还以为作者少说也有六十来岁呢,没想到于作家这么年轻。
于卓道,赵局长过奖。我这也是奔五十去的人了,找不到年轻的感觉了,不像你赵局长,年轻有为,这就掌管了一二十万人吃喝拉撒睡的大摊子。
副市长接话说,现在赵局长是能源系统最年轻的正局级领导。
早在徐正和余启值还没有出事的时候,赵源的形象在能源局并没有立稳,能源局里大事上还留不下他多少指纹,之后虽说与徐正搭班子干了一阵,但也没干出多大名堂来,那时的赵源与徐正,充其量都是在副局级的位置上,代理能源局局长和党委书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