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梦幻清江 > 第117章人到中年(2/2)

第117章人到中年(2/2)

境界是为诗为文的关键,境界代表了度,王国维中有专章论述作文的三境界:其一:独上楼,望尽天涯路;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这三境界可以概括为文写作的过程,即观察,思索和灵。我在念书时写过一篇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论文学创作的三境界》,导师还给我打优了。现在已找不着底稿了,但文章的内容还是记得!

评论四:

境界,指的是思想境界、认识平(这里的“思想”、“认识”和常用的政治术语没有一儿关系),而是指普世的关怀。

最后说空灵。一个人是有才气的,也是有文采的,但是他的作品太写实,没有文学的想象力,为文太老实,往往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缺乏引力和染力。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作品不够空灵,作家的艺术功力还不能炉火纯青。

评论一:才气、文采和空灵常有,而境界不常有。

抒发个人一时的受,这是最低层次的境界。“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顺应当时的社会主舆论,为统治者鼓与呼,这是第二层次的境界。

为诗为文,实际上首先是为人,为人的境界越诗文也就有了度,至于才气、才华、灵,当然也很重要,但它们是为境界服务的。

评论三:才华横溢、空灵飘逸、文采飞扬再加上非寻常人家的境界,就不再是才气,是大气。

我在看书和上网的时候,常常发现一些现象:有的人很有才气,也就是说天生有一禀赋,他是为文而生的,骨里就是先秦诸和汉魏风骨浸染过的,被古典诗词唐诗宋词熏陶过的,有一遗世独立的风格和品位。最主要的是他是有才华的,是先天的被后世公认了的,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评述的上百位文学家。对某一个单个的作家而言,我在读他的作品时,可以从文字里看清他的思想脉络,他在作品中要表述的东西。而在文字的后面,可以看他是有才气的,他的表达是否通畅明了,抑或艰涩难懂;他的叙述是否娓娓来,自然而然,充满魅力;他的语言文字是否规范合乎语法,或者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在阅读的这个层面上,也可以看作家是有才华的,他是一个有才气的人。

关注人类需要共同关注的人格缺陷、社会问题,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到激励、受到染、收营养,这才是最层次。

评论二:

了!

散文随笔(外一篇)

至于文采,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悖论,一个没有文采的人写了传世之作,那是在他所的时代他的作品谁也看不懂,在他死后若年了突然被发现,他的作品成了传世名著,一下了起来。比如,连曹雪芹自己也不会想到他死后成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续写后三十集的颚也不会想到的大红大紫,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它,成为红学。而有文采的人写的东西当时可能轰动了一下,如昙一现,没有多大的价值。我看作家的文采,不能脱离作品。作家的文采是从他的作品中看来的,而作家的文采与他的作品的成功与否也是成正比的。

这一,和中国古代文人从事的职业是有关系的。他们崇尚“世”,把相、建功立业、封妻荫看得极重,这也从本上限制了他们的境界。

不止《红楼梦》,中国古代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力作,是一些官员遭贬之后的愤扬之作,或称之为“贬官文学”这也许是因为贬官之后,或有更多的命运思考,也未可知。

中国历史上的文学,之所以大都局限于第一、二层次、鲜见世界级的大师,大抵还是输在境界而非文字。

有的文学好者写的文章,请杂志社的编辑看,提的意见大致雷同,你的文章文字优,语言畅,情丰富,一步修改,会是一篇好文章。作者不知他已被编辑老师忽悠了,明人一看就晓得不刊用,它还没有达到可以发表的好文章的平。至于说看作品,看作家的才气,文采和他的作品是否空灵,就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了。

当我这样想着笑对人生时,我觉得顿悟和心境澄明,我了人生的一境界,是非成败转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红。只是我们还年轻,还没有真正晚年,但对晚年已经有了眺望和目标将近的觉,这是人生正常的自然规律,我就觉得这觉也是一好!

《红楼梦》的作者,也是在彻底对这一切绝望之后,才能写这样的作品。后半分别人的续作,平低于前半分,也并非低在“才气、文采和空灵”,而公认是低在了境界。

写作是个艰苦的事,确要多方面的因素。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灵

【1】【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