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带来一千只鼻涕虫,降落在堪萨斯城附近。如果它们有条件每隔二十四小时繁殖一代,那么——
第一天:一千只鼻涕虫;
第二天:两千只鼻涕虫;
第三天:四千只鼻涕虫;
一周后:十二万八千只鼻涕虫;
两周后:一千六百万只以上鼻涕虫。
而且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否一天只能繁育一代,从长臂猿身上就能证实,它们的繁殖速度更快。
我们也不清楚一艘飞碟是否只能装载一千只细胞体,也许能运载一万只鼻涕虫。如果我们假定一万只鼻涕虫母体每隔十二小时繁殖一代,那么,两周后就是——两万五千亿只以上!
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大得失去了实际意义,因为地球上没有那么多人口,即使把猿猴算在内也不够。
不久我们将深陷于鼻涕虫的世界里,比起堪萨斯城,这种前景更令我不安。
瓦尔加斯把我介绍给史密森学会的麦基尔文博士。麦基尔文是位比较心理学家,瓦尔加斯告诉我他是《火星、金星和地球:激发动机的研究》一书的作者。瓦尔加斯似乎希望我对此书有印象,可我没看过。没等我们人类从树上爬下来,火星人已经灭绝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谈得上研究他们的动机?
他们俩开始交流意见,说着外人听不懂的行话。我则继续观察长臂猿。这时麦基尔文问我:“尼文斯先生,联合会议开多长时间?”
“联合成对。”瓦尔加斯更正他。
“联合会议。”麦基尔文又说了一遍“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方面。”
“可是,博士,”瓦尔加斯坚持己见“类地生命中有类似的情况。在原始的繁殖中。结合成对是基因交换的媒介,借以使全身发生突变——”
“你是在用人类经验来解释宇宙万物,博士。你连这种外星生物是不是以基因为基础都不知道。”
瓦尔加斯脸涨得通红,他顽固地说:“能否请你暂时接受基因,以此为先决条件?”
“我为什么要接受它?我再说一遍,老兄,你在通过类比来推理,但是没有理由认定存在那种类推,所有的生物形式有而且只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生存的推动力。”
“还有繁殖力。”瓦尔加斯坚持道。
“假如生物体永世不死,不需要繁殖呢?”
“可是——”瓦尔加斯耸耸肩“你的问题不恰当,我们很清楚,它们会繁殖。”他指着那几只猿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