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相呼应,在隋朝辽阔疆土上造反的人纷纷揭竿而起。杨玄感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杨帝耳中,扬帝惊觉到必须遏止叛乱,不然后果难办,讨伐高丽的战斗将不能继续下去。
实际上杨玄感本人造反,却做贼捉贼,打着讨伐叛逆来护儿的旗号,这激怒了荣国公来护儿。
来护儿骂道:
“大胆毛贼,依仗着老子的名声,人还没死就来贬我,让你尝尝老爷我的厉害!”
于是他带领B己引以为做的三个儿子来讨伐反军,扬言决不饶了这黄口小儿。
大丈夫杨玄感向老将来护儿发起了挑战。
宇文达向杨帝进言,说明国内局势紧张,应该把征辽大军直接撤回,扬帝接受了,下令解除围攻新城。第二次征辽之役就此中断,开始撤兵,架在辽河上的桥原封不动地留下,将士悄悄地向后转移。
“万一楚国公和高丽串通一气的话,咱们该怎么办于’贺廷玉问道。
“倘若如此,过长城时可要豁出去了。”木兰回答。
骑在马上的木兰和贺廷玉面面相觑。他们在想,如果杨玄感把大军埋伏到长安东部,切断征辽大军与后方的联系,高丽军再从东部追击,官军可就惨了。还有,各地纷纷造反,突厥军若从北方乘隙而人,事态将更严重。
果然,高丽军立刻对隋军进行追击,很明显地,科斯政把隋的军情泄露给高丽了。场市对他恨之人骨。
追击的高丽军,在勇猛及残忍这一方面,上次征辽之役中隋军早有体会。隋军顽强的反击,指挥殿军的是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他并不是一位用兵机巧的人,也不是一个身处险境会惧怕的人,和敌军接触时,很快地就形成胶着战的状况,他这种诚恳得有些鸯钝的个性很受杨帝重喜爱,敬称他“李大将军”李景在军队尾部和高丽军恶战苦斗,令敌方无隙可乘,顺利地完成了殿军的大任。
隋军到了长城之后,从东向西前进。造反的谋主李密最担心的就是隋军西撤,如今真变成这样了。隋军在高丽军穷追猛打的情况下反而短期间完成了撤军行动,显示出征辽大军的将帅并非全是无能之辈,也说明扬帝任命李景为殿军总帅是正确的。
但是,即使回到国内,征辽军仍然必须面对欠缺军粮的困局。
第一回征辽出动了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从粮食到军队的军用品盔甲、衣物都由官府提供,军队只消费,不生产,本来生产第一线上的劳力就不够,还要怞调劳力去充军,这几年生产总发展不起来。中国幅员辽阔,黄河下游谷物生产地区遭旱涝灾害,其他地方也会有收成好的地方,但是饥民却仍然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粮食在运送途中被消耗掉了。商人乘机倒卖,贪污官吏滥用职权,屯积粮食,哄抬粮价,官吏不但没保护百姓,还人为地加重了庶民的苦难,中饱私囊。但也有一位清官,他叫张须陀。
张须陀在齐郡任郡丞,丞是太守的助理。他年已四十九岁,早年没有名声,在历史上是位大器晚成的人物。
官军讨伐杨玄感准备南下,需要补充粮食,朝廷命令沿途各郡,打开官库供给防军。为了视察执行情况,沈光和鱼货二将先出发,花木兰,贺廷玉跟随沈光骑马率二百骑兵沿运河巡察。
在齐郡发现,张须陀已大开官库,免费把粮食发放给百姓,齐郡位于山东半岛西端,这一带征辽之战时经济负担极重,大大小小的叛乱,造反事件时有发生,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须陀不忍袖手旁观,才开仓库济贫。
鱼赞乘车先抵齐郡官府,沈光和花木兰、贺廷玉随后赶到。
鱼赞是猛将鱼惧罗的弟弟,世人评价他不如其兄。有关他,(隋书-鱼惧罗传)中有一并记载说:他本人凶狠,对部下也残忍,稍不如意就剜目割舌。他年轻时在扬帝身边工作,借着主子和哥哥的权势,盛气凌人。这次一见张须陀就指着他叫骂:
“没有圣旨,竟胆敢开仓放粮?马上给我搁了等候陛下发落,非要好好地重办你不可!跪下,官服给我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