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忍不住要打个比方,前东德的人在统一后的境与我相似:他们是说德语的德国人,但尽
如此却不是西德人。在所有其他方面,比如履历和社会学意义上他们也是外国人,来自东德的人在生活习惯上与波兰人、捷克人、匈牙利人和罗
尼亚人有更多的相似之
,而不是与西德人。东欧的政治
制之相似导致了那里街景和室内的雷同。这
制有时无意地通过同样的灾难
的经济政策,有时故意地通过相同结构的镇压机
,创造和遗留下了有着类似创伤和伤痕的人与事。
要是哪儿有外国人被烧,一个政治家最先说的词总是“耻辱”而不是“刑事犯罪”“耻辱”不过是往国外偷看一下这类事是不是会带来对外政策方面的损害。追杀人不是“耻辱”而是犯罪。
德国总理可以再说一千遍:“我们是对外国人友好的国家。”今天没人再信这句话了,这句话麻木不仁、对事实视而不见,而且是一挑衅。
一个星期前有个德国人被光党打了。“他看上去像个外国人。”罪犯说。也就是说看走
了。放火烧难民营那是不会失手的,然而在大街上即使
族意识很
的内行也有看走
的时候。
同理,缺少革命时期的“血”也不能成为追杀人的理由。谁骑在这匹历史哲学的
上,这匹
对他而言就会变成一
褐
的骡
。死者的鲜血从未能让活着的人变得更理智些,这一
罗
尼亚的情况就是佐证。推翻齐奥
斯库的时候有死难者:既有鲜为人知的堆满死者的万人坑,也有躺在大街上的中弹牺牲者。此后呢?
“挽起袖来”统一后曾这么号召过,然后是“低谷”先是“还没有达到”后来是“达到了”却看不到“上坡”的迹象,德国不再是“繁荣的国家”现在“船上人满为患”总理在庆祝其当政十周年时还依旧说:“每个人都是锻造自己幸福的铁匠。”所有这些比喻听了都让人起
疙瘩。
如果人们试着从新纳粹的角度继续思考这个问题,那么为了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外国人门时应该
到让人一目了然自己是外国人,比如在衣服上
个标志什么的。
少数被告上法的罪犯说他们“无聊”这个词在刑事诉讼中站不住脚。排外是不能用缺少迪厅、青年活动项目和失业来解释的。因为无论人们怎样理解无聊的内涵,它都不能成为追杀人的理由。
政治家们竭力声称到“震惊”但他们想不
——哪怕是急中生智——一句由衷和中听的话。从他们嘴中说
的话中没有丝毫自己的观
,尽是些陈词滥调。他们说这些是为了逃避事实,这些话听起来冷冰冰的。如果政治家们开
说话,那么语言——德语本
都会起
疙瘩。政治家形象地使用语言时那些隐喻本
都带着
疙瘩。欧盟(或民主,或国家)必须“
固设防,成为波涛翻
的海面上的一只稳定的锚”(外
长金克尔)一切都是可以替换的,说了等于没说。
的赞同,这些人从外表看不是光
党,都是规规矩矩的公民,
发也没有剃光,而是不显山不
,默默地影响着个人观
和公众舆论的形成,让追杀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默许。至少两年以来新纳粹的
拳
就左右着公众舆论,遇到记者他们不逃跑,而是在摄影机前摆
各
姿势,他们甚至夜夜在同一地
闹事。他们不必
行伪装或是
地下,他们在我们
前把有组织的刑事犯罪当
合法的事来
行,因为他们
觉受到了社区的委托。那些老年人因
力不支而无法办到的事情,他们替他们去
。他们受到赞赏并成了英雄。
为什么那些从政的人——对他们来说公开演讲就像决断一样是他们职业的组成
分——总是关起门来阅读?为什么这些人不多读
儿书,从而掌握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的基本火候呢?为什么他们今天在反新纳粹的讲话中所使用的语言从
学意义上讲与法西斯惯用的形象语言几乎毫无二致呢?所有他们使用的形象比喻都与纳粹惯用语如
一辙,丑陋不堪:
一年以后,罗尼亚人在教堂钟声下来到村边吉卜赛人居住的地方,把他们住的房
燃了,一烧就是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