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专注有多形式。在我们看来,有三
最普通的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
自恋,在某神意义上,是习惯化了的负罪的对立
。它包括对自我的
慕和希望得到别人的
慕的习惯。当然,某
程度的自恋是正常的,人们也不必为之哀叹;然而一旦这
自恋发展过
了,它就会变成一
恶习。在许多妇女、特别是富裕阶层的妇女
上,那
受
的能力早已
涸并被一
希望所有的男人都
她的
烈愿望所代替。当这
女人确信某个男
上她时,她便觉得他对自己不再有用。同样的现象也会发生在男人
上,虽然比较少见。典型的一个例
便是小说《危险的私通》中的主角(该书描写了大革命之前的法国几位贵族的
情故事)当虚荣达到这
程度时,对任何他人都不再会有真正的兴趣,因而从
情中也不可能获得丝毫满足。其它的兴趣关落得更加迅速。例如,一个自恋者被人们对大画家的崇敬所激励,他也会变成一位
术专业学生;然而,由于绘画风不过是他为达到一
目的手段而已,因而绘画技法从来没有变成他的真正的兴趣;除了与己有关的以外,他看不到任何别的主题。结果自然是失败和失望,没有预期中的奉承,却只有一连串的奚落。同样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在小说家
上,如果这位小说家总是把自己当作理想的英雄。无论何
劳动,它的真正的成功有赖于对这一劳动的对象的真正兴趣。一位接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生活;几乎可以这么说,随着岁月的逝,我对生活更加
了。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已经发现了我最想得到的东西,而且慢慢地得到了其中的一大
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成功地放弃了某些向往的目标——例如关于事
的不容置疑的知识的获得——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它们。但是,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像别的受过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我曾有反省自己的罪过、愚行和缺
的习惯。我常将自己看作——无疑还自以为公正——一个可怜的怪人。渐渐地,我学会了对我自
缺
的漠不关心;懂得了将我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
事
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我所喜
的个人等等。的确,对外界事
的关心也有可能带来各自的痛苦:这世界可能会陷
战争,某些方面的知识有可能很难获得,朋友们可能会离我而去。然而这
痛苦不会摧毁生活的本质因素。而那些由于对自我的厌恶产生的痛苦,则往往会给生活的本质方面以灭
之灾。每一
外在的兴趣都会激起某
活动,只要这
兴趣仍旧存在,这
活动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厌倦及无聊意识的产生。相反地,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
取
的活动。这反倒有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从事心理分析,或者成为一个僧侣。然而,只有在修
院的生活常规使得僧侣忘却了自己的灵魂之后,他才会变得幸福。他由宗教获致的幸福,本来哪怕是一个清
夫也可以得到,只要他
守岗位,一如既往。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它的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唯一的
路就是外在修养。
我说“罪人”时,并不是指犯了罪过的人。我指的是那神专注于犯罪意识的人。这
人不停地责难自己;如果他是一个教徒的话,就把这
有罪意识解释成上帝的责难。他
照他自以为应该的那样的去想像自我,而这与他所了解的实际的自我总
在一
持续的矛盾中。如果在有意识的思维中,他老早就抛弃了他在母亲膝下时学得的那些
德信念,那么他的负罪
就应该已被埋藏于无意识
,只在酒醉或睡眠时才浮现
来。但是这已足够使一切事
失去诱惑力了。在灵魂
,他仍然接受了儿时所得的所有禁律。骂人是邪恶的;而首要的是,
是邪恶的。当然,他并没有禁止自己去享受所有这些快乐,但这一切在他的思想中都受到了毒化,他
到自已被这些东西拉下了堕落的
渊。他全
心追求的一
快乐就是受到母亲的抚
,此时所经历的快乐至今记忆犹新。然而这
快乐之门不再向他开放,他因此
到一切都无所谓了:既然总要犯罪,就
脆
陷到罪恶之中去吧。恋
时,他仍在寻求着母
的温柔,但又不能接受这
温柔;因为母亲的形象犹在,使他对任何与自己有
关系的女人都不可能产生尊重之情。于是他失望并开始变得冷酷;而当地为自己的冷酷开始后悔时,便又开始了一
想像中的犯罪和真诚的悔恨
替变换的过程。这就是许多表面上
的放
者的心理。使他们误
歧途的,是对不可企及的目标(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的追求以及童年时代受到的荒谬的
理准则的
输和教诲。对这些母
“贞洁”的牺牲者来说,走向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从早年信仰和情
之中解脱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