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华盖集续编 > 一九二六年杂论管闲事middo(4/5)

一九二六年杂论管闲事middo(4/5)

年一月)发表的《今日中国之小说界》内,曾引芮恩施的话来作为“外国人之中国人译外国小说观”的论据;并称他“是美国一位很大的学者”这里所说“因为在讲什么文艺学术的一篇论文上见过他的名字”即指罗家伦的这篇论文。

(9)“邻猫生子”指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引英国斯宾塞的话:“或有告者曰:邻家之猫,昨日产一子,以云事实,诚事实也;然谁不知为无用之事实乎?何也?以其与他事毫无关涉,于吾人生活上之行为,毫无影响也。”

(10)“如苍生何”语见《世说新语·排调》:谢安“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按谢安的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后人常用的“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一语即由此而来。

(11)沙滩北京地名,当时北京大学第一院所在地。下文的南池子,也是北京地名。

(12)大琦即王品青,河南济源人,北京大学毕业,《语丝》撰稿人。曾任北京孔德学校教员。

(13)他“家翰笙”指陈翰笙,江苏无锡人,社会学家,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他曾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三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发表《临时抱佛脚》一文,说北京政治学会图书馆藏书在一万册以上“会员里十九是留学欧美归国的人”;他根据馆内借书统计表,指出一九二五年因有“沪案(按即五卅惨案)和关会(按即关税会议)两个热闹的时务题目”借书的人数较前一年大为增多;因而他用“临时抱佛脚”这句俗谚来形容当时学术界大部分人平时的“懒惰”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一周年纪念增刊》(一九二六年一月一日)发表《做学问的工具》一文中引用陈翰笙的话时,称他为“‘吾家’翰笙”

(14)溥仪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即清朝最后的皇帝宣统。庄士敦(1874—1938),英国人。曾任威海卫“英国租借地行政长官”一九一九年起,任溥仪的英文教师,以后即长期和溥仪保持密切关系。一九二四年春夏间,曾与金梁、康有为等密谋复辟;同年十一月溥仪被逐出宫后,他又与郑孝2胥等于十二月护送溥仪逃往日本使馆,是个长期在我国从事阴谋活动的帝国主义分子。

(15)章士钊早年署名青桐,后改秋桐,自一九二五年七月创办《甲寅》周刊时起,又改署孤桐(见《甲寅》周刊第一号《字说》)。陈西滢在文章中常亲昵地称他为“孤桐先生”

(16)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民众为要求关税自主和反对段祺瑞政府举行示威游行。群众对于段祺瑞和平日依附他的一批政客如章士钊、朱深等人深为愤恨,游行时曾到他们的住宅示威;事后,章士钊即写了一篇《寒家再毁记》(按同年五月七日,因章士钊禁止学生纪念国耻,学生曾赴章宅质问,发生冲突,因此他称这次为“再毁”),说他“家中所有。以中西书籍为第一项。…西籍为愚历年续续购办。哲学政计诸门差完。…最后一批。乃两年前在柏林所得。

甚称富有。”又说当日群众“一拥而入。遇物即毁。…自插架以至案陈。凡书之属无完者。”(见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一号)接着,陈西滢在《做学问的工具》一文里又附和说:

“孤桐先生在英国德国买的书是我亲自看见的。他柏林寓中两间屋,几乎满床满架满桌满地,都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德文书。我不知道这些书都在北京否。从《寒家再毁记》看来,好像他们夫妇两位的藏书都散失了。这真是很可惜的。”

(17)刘百昭在章士钊任教育总长时期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兼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民众因要求关税自主示威游行时,刘的住宅也受到冲击,他便乘机吞没存放家中的艺专公款八千元,捏词呈报教育部说公款全数被劫,无法赔垫。

【1】【2】【3】【4】【5】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