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然而一种物质又如何会突然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称为“变化的问题”约莫从公元前5OO年开始,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伊利亚(Elea)有一群哲学家也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帕梅尼德斯(Parmenites,约公元前54O~公元前48O年)。
帕梅尼德斯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这个观念对希腊人并不陌生,他们多少认为世上的万物是亘古长存的。在帕梅尼德斯的想法中,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不过,帕梅尼德斯的思想比其他大多数人更加深入。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当然,帕梅尼德斯也体认到大自然恒常变迁的事实。透过感官,他察觉到事物的确会发生变化,不过他无法将这个现象与他的理智思考画上等号。当他不得不在依赖感官和依赖理智之间做一个选择时,他选择了理智。
你听过“眼见为信”这句话。不过帕梅尼德斯甚至在亲眼见到后仍不相信。他认为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智不符。身为一个哲学家,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要揭穿各种形式的“感官幻象”
这里坚决相信人的理智的态度被称为理性主义。所谓理性主义者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泉源的人。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帕梅尼德斯的时代另有一位哲学家叫做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约公元前54O~公元前48O)。当时他从以弗所(Ephesus)来到小亚细亚。他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我们也许可以说,赫拉克里特斯对于自己眼见的事物要比帕梅尼德斯更有信心。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他说:“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这里他提到的“神”所指的显然不是神话中的神。对于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的确,在大自然不停的变化与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神的存在。
赫拉克里特斯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这个希腊字来替代“神”一词。他相信,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则”是所有人都具备,而且以之做为行事准则的。不过,赫拉克里特斯认为,大多数人还是依照个人的理性来生活。总而言之,他瞧不起其他的人。他说;“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像儿戏一般。”所以,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断地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出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这就是万物之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