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诗人一生的心理发展逻辑,这个逻辑的内涵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雅罗米尔终其一生都在为现实的行为世界而努力。昆德拉告诫
,请别以为雅罗米尔是个低劣的诗人,这是对他一生的廉价解释。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这样,对自我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恐惧便与生俱来地
悬在每一个人的
之上。现代心理学认为,正是这
压抑的升华产生了文学。
问题便变成了这样:文学的存在论意义是什么?
雅罗米尔的母亲把对情的浪漫梦想转移到儿
上,她醉心于当一个天才儿童的母亲,并且最早把诗人的桂冠赋予了雅罗米尔。有一个文学史的现象是:抒情诗人大
分都诞生在由女人所主持的家
。这
母
家
从小给予诗人的是一
神庇护,一
与现实隔断的耽于幻想的温床。母亲与诗人的关系同诗与诗人的关系有一
神秘的相似。母
是不需要自
努力便与生俱来的,母
是儿童的整个世界。儿童在母亲的
光中寻找对自我的肯定、理解与世界的关系。当他意识到母
变成一
专制的力量限制着他的现实行动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他已经一辈
都无法逃脱母
世界所加之于他的束缚。从母
世界过渡到诗的世界,是一枚
币的两个面,它兆明了一切诗人们的宿命,这便是两个世界的分裂。现实的行为世界像遥远的地平线一样,永远在远方。"生活在别
",对于诗人们来说,他们相信真正的生活,
有行动力的现实生活永远在召唤着,仿佛伸手可及,却永远被一层透明的墙所阻隔。他们永远是不成功的幻想世界的迷亡者。诗人写诗,让诗如行星般绕着他运行,以此来弥补对外界的焦虑和对自我渺小的恐惧。诗成为现实行为失败的补偿征明。它与我们通常对诗的理解是多么大相径
。
昆德拉说,"对小说家来说,一个特定的历史状况是一个人类学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探索他的基本问题,人类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探索他的基本问题,人类的生存是什么?"人类的生存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形而上学问题。人的存在本就是问题的回答形式。昆德拉所
的是这个问题形式的展开。
诗人在母世界中意识不到现实世界的对立,而在诗的幻想中则又逃避着这
对立。那么,人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们是应该在幻想中过生活,还是在现实中过生活?人如果丧失幻想,是很可怕的。
雅罗米尔创造了一个叫泽维尔的人,作为他在幻想世界中的替
。泽雅尔的生命是一个梦,他睡着了,
了个梦,在梦中他又睡着了,又
了个梦,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前一个梦里,梦的边沿模糊了,他从一个梦过渡到另一个梦,从一
生活过渡到另一
生活,不存在任何障碍。雅罗米尔在泽维尔
上否定了梦与现实的分界。而梦与现实的最大分界便是:梦是对无限、永远的可能的相信,而现实并不。他在
情诗中描写死亡,死亡是个关于无限的梦。,因为生活是渺小的,死亡才是绝对的,死亡证明
情的伟大崇
,他表达的渴望是在一
近似永恒幸福的死亡之中跟一个女人结合——省略掉现实的过程。他写老人的
情是幸福的,因为老人已不再有未来,不再受变动不居的未知领域的侵略。对姑娘的
,他
目眩,"他并不向往姑娘的
,他向往的是被这
照亮的姑娘的脸庞。""他并不想占有姑娘的
;他想占有的是愿意委
于他以证明她
情的姑娘的脸庞。"他需要的不是
,而是
的
象。他采用给孩
们讲童话故事的语气描写
与
房,因为他惧怕
的
,并且试图从成人的领域中把
取
来,把女人看作一个小孩,这意味着他没有能力把自己当成一个成熟的男人看待。诗成了他的"人造童年之乡"。他希望把
情限定在它永恒不变的成分之中,以此战胜展开在他面前的潜藏着危险的
。他在诗中取消了
,用自然主义的丑陋衰老的
躯来替代一个年轻女
傲慢的
躯,剥除
躯壳以追求
情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