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巴黎隐士 > 巴黎隐士(2/3)

巴黎隐士(2/3)

有一个匿名盲,那才是写作的,正因为如此,要界定我提笔写作的地方与环绕其外的世界的关系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我在旅馆房间内可以写得很顺,那里,在我前的是一张白纸,别无选择,没有退路。也许这个条件在年纪较轻时更理想,世界就在那里,在门外,密密麻麻的讯息,寸步不离地跟着我,这般郁,我只需稍离一步就可以下笔。如今某些东西变了,只在属于我的地方我才有办法安心写作,边还得有书,彷彿随时得参考一些不知什么资料。或许不在于书本,而是书所建构的一内在空间,宛如将我自己视为一间我理想中的图书馆。

然而,我始终没能拥有一间完整的图书馆,我的书总是散落各,每次我人在黎想查一本书,那本书在义大利,而每次我在义大利想要查一本书,那本书又在黎。这边写边查书的习惯差不多有十来年了,以前不是这样的,我写的东西,一切都来自记忆,一切都属于活过的经验。包括每一个文化方面的引述都应该原本就在我内心,属于我,否则就有违游戏规则,我就不能拿它当作素材诉诸纸上。现在完全相反:就连世界也成为我偶尔参考的对象,而在这个书架及外面的世界之间并没有想像中的那鸿沟。

昨天地铁里有一个光着脚的男人,既不是狼汉亦非嬉,跟我及大多数人没有两样,着一副镜在看报纸,看起来像大学教授,典型的心不在焉忘了穿袜穿鞋的教授。那天下着雨,而他赤脚走路,没有人注意他,没有人好奇,隐形的梦想成真…。当我所在环境让我自以为是隐形人时,我觉得无比自在。

从我年轻时第一次到黎发现了地铁这个简便、全城就在我脚下的通工后,我就一直很信赖它。猜想我跟地铁之间的这关系还与地下世界的魅力有关:威恩(JulesVerne)的小说中我最喜的是《黑印度群岛》和《地心之旅》。也可能引我的是那份匿名的快:我可以夹在人群中观察大家,保持绝对隐形。

间往来都不再是走过各式场所的一次探险,纯然只是从一移动到另一,之间的距离是一片空茫,不连续。坐飞机旅行,是一段云中曲,市区内移动,是一则地下曲。

上电视的觉完全相反,摄影机对着我,把我钉死在看得见的我,我的脸上。我认为作者一旦曝光,损失不小。以前真正受迎的作家本没人知他们是谁、长什么样,他们只是书上的一个名字,而这一使他们拥有非比寻常的魅力。加斯东·勒鲁(GastonLex)、莫里斯·勒布朗(MauriceLeblanc)(继续这个使黎神话在上百万人中传的作家话题)是当时极受迎的作家,而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还有一些更知名的作家,我们甚至不知他们的教名,只有开字母。我觉得对一个作家而言理想境界应该是,接近无名,如此,作家的至威信才得以远播。这个作家不面、不现,但他呈现的那个世界占满整个画面。像莎士比亚,关于他,没有留下任何画像让我们窥其相貌,也没有任何史料能真正说明他的二三事绩。今天,作家愈想越俎代庖,他所呈现的那个世界就愈空,作者亦被掏空,最后落得两败俱伤。

所以我可以说,黎到底是什么呢,黎是一本大的参考书,是一本查阅这座城市的百科全书:打开这本书,它给你一连串的资讯,包罗万象为别的城市望尘莫及。我们来看商店,它提供一个城市所能有的最开放、最号召力的话题:我们难不一直是沿着商店在阅读一个城市、一条街和一段人行。有些商店是一篇论文的几个章节,有些是百科全书上的词条,有些则是几页报纸。在黎有酪店陈列着上百不同的酪,各自标着名字,有外裹了一层灰的酪,有酪:是一馆,酪罗浮。由这些酪看一个文明的多样,让为数可观的相异形式存活下来,使产品就经济角度来说得以营利,同时维持其不同风貌,只要前提是提供选择,不违系、酪语言。不过主要还是分类学、命名学的天

【1】【2】【3】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