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模式之模式
继而他又想:“不对,困难在于我要谴责他们,批评他们,鼓励他们或者劝诫他们时,我总是想,年轻时我若受到这
谴责、批评、鼓励或劝诫,我也不愿意听。时代变了,人的行为、语言、习俗都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我年轻时的思想与现在的年轻人的思想差别并不大,因此,我无权对他们讲话。”
相当长一段时期,帕洛尔先生都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心情无动于衷或漠不关心,只注意模式图上的线条是否安宁与和谐,不关心人类生活现实为了
备模式
帕洛尔先生长时间在这两
考虑问题的方式之间徘徊。最后才得
结论:“这两
立场之间不存在矛盾。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连续
被瓦解是由于生活经验无法传递,是由于不可能使年轻人避免我们已经犯过的错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来自他们的共
,正是由于这
共
他们才周期
地重复同一生活方式,犹如动
的
属不断继承与传递它们那生
学上的本能一样。我们与年轻人之间的真正差别,是时代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是我们历史地留给他们的遗产。我们应该对这份遗产负责,即使留下这份遗产并非
自我们的自愿。因此,我们没有什么值得教导他们的。他们生活之中类似我们生活方式的地方,我们无法施加影响;他们生活之中打着我们的烙印的地方,我们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
他在心里想:“困难在于我们和他们之间有一条无法填平的鸿沟。在我们这辈人与他们那辈人之间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破坏了生活的连续
,使我们之间失去了共同的参照
。”
要建立模式(帕洛尔先生是知
的),需要有个
发
,即需要一些原理,从而演绎自己的结论。这些原理(亦称公理、公设)不需要人们去别
挑选,而是
脑里本来就有的。如果一个人
脑里没有任何原理,那么他怎么
行思维呢?因此,帕洛
尔先生
脑里也有这些原理,只是(由于他既非数学家,亦非逻辑学家)未曾
力气整理它们。演绎是他喜
的一
活动,因为这
活动他可以独自一人默默地
行,既不需要什么
械,又可随时随地
行,坐在沙发上或散步时都可以
行。对于归纳法他却不大信任,也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经验不准确、不全面。所以建立一
模式对他来说就成了在(隐隐约约存在于
脑里的)公理与(看不见摸不着的)经验之间建立奇妙的平衡。这
模式一旦建立起来,它比公理与经验就
有更为牢固的稳定
。一个好的模式确实如此,它的每个
分都与其他
分互相联系,使得整
连贯一致,宛如一
机
,如果其中一个齿
卡住了,整个机
都会停下来。从定义上讲,模式不需要更换任何
件,可以完全正常地运转。然而生活现实呢,我们看得很清楚,它却百孔千疮,无法运行。因此,只能
兼施,威
利诱,迫使生活现实接受模式的形式。
帕洛尔先生一生之中曾经有个时期,那时他的行为准则是:首先,在思想上建立一
最完善、最符合逻辑、从几何学上讲最有可能的模式;第二,检验这个模式是否适合生活中可能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第三,
行必要的修改,使模式与现实相吻合。帕洛
尔先生曾经认为,
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发明并用来研究
质结构与宇宙结构的这
方法,是他可以借来研究错综复杂的人类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和
理问题的惟一方法。这里要善于掌握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人类社会那既无规则形状又无逻辑可言的生活现实,这里只有畸形与紊
;另一方面是完
无缺的社会结构模式,这里图形清晰,图上的直线与曲线,圆形、椭圆与平行四边形,横坐标与纵坐标,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