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全军覆没。除了疲劳的折磨,难以忍受的寒冷是杀死他们的元凶。考察队员埃文斯海军军士先是手指冻伤起疤,接着手指甲脱落,鼻子因冻伤而化脓,最后严重的冻伤使他的脸部化脓,手指甲和脚趾甲全部掉光,终于痛苦地死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南极考察队员专门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警告:“如今的南极作业,面部冻伤(组织冻伤)是最常见的,而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也会冻伤。”
对南极的奇寒,一丝一毫也不能麻痹大意。
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这是由于南极冰盖犹如一面巨型反射镜,把太阳辐射的热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缘故。在南极的寒季,太阳几乎很少露面,南极的大地吸收的热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虽然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盖表面又拒绝接受太阳的热量,结果南极终年是九天寒彻、大地封冻的荒凉景象。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整体,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流向地球的南北极,在这里释放出热量而变冷,下降以后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在全球规模的大气循环过程中,南极大陆实际上是地球的冰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控制全球的气候变化。
我国的气象学家发现,南极地区的积雪量与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和东北地区的夏季低温有密切关系。而且,南极海冰的规模又影响赤道低温,影响着西太平洋副热带的高压及台风的生成。另外,南极大陆的温度,又和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和温度状况息息相关。
因此,不能忽视南极这个地球冰箱的作用,它不仅支配了南极大陆本身恶劣的气候,而且它的深远影响早已超过了冰雪世界的范围。科学家认为,南极冰盖是地球最大的冷藏库,它的消退或增长哪怕发生细微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地球的热量和全球气候。
近几十年来,地球各地出现的气候异常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非洲的持续大面积干旱,南亚次大陆的洪水灾害,南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由于海水水温升高,造成大批鱼类等海洋生物死亡的现象),一些国家冬季异常温暖,等等。所有这些气候异常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的气候学家。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南极大陆这个冰箱对影响全球气候的太阳辐射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大量观测记录计算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向外延伸1100公里,而南极冰盖范围的扩大,直接影响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交换,此外,南大洋海冰面积的增加,导致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大量散失,这样一来,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将下降5摄氏度之多。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南极的“冰箱”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控制着绿色世界的风云变幻,它影响农民的收成,牲畜的兴旺,影响着家庭主妇的菜篮子是否丰盛,也主宰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和社会的稳定,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
风能杀人南极除了极度的严寒之外,威胁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无情的敌人,就是那可怕的狂风了。
风能杀人,这话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有那么严重吗?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这里,我先讲讲一个真实而可悲的故事:1960年10月10日,日本昭和基地遇到一次罕见的暴风雪。
昭和基地是日本于1957年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它位于南极大陆东部的吕佐夫—霍姆湾的一个露岩岛——东翁古岛上,与南极大陆隔着5公里宽的翁古尔海峡,地理坐标是南纬69度,东经39度35分。
当暴风雪摇撼着昭和站的房屋时,考察队的地质学家吉田荣夫突然想起房屋外面还有一群狗。当时日本第4次南极考察队正沿用极地考察的传统方法,用狗拉雪橇运送物资。吉田荣夫冒着风雪去给狗喂食。
这时另一个考察队员福岛绅走过来帮助,他是队上的厨师,和吉田荣夫同年,都是32岁。
狂风卷着飞雪迎面扑来,“你站在旁边,看一看就行……”吉田荣夫临出问时关照福岛绅。
但是,当他们一走出基地的房屋,什么也看不见了。狂暴的风雪搅得天昏地暗,大风推搡着他们,使他们举步艰难,很快连方向都搞不清了。
吉田荣夫见势不妙,急忙返回基地,他喊着福岛绅的名字,呼唤他立即回来,但是两人已经分开。等他好不容易回到基地,福岛绅却不见踪影。
吉回荣夫和其他日本考察队员焦急万分,他们顶风冒雪四处寻找失踪的同伴,足足找了一天一夜,仍然不见福岛绅的影子。
这位日本考察队员是被狂风卷走夺去生命的。一直到1968年2月,过了差不多8年,他们才找到福岛绅的尸体,他在冰雪中长眠了。——为了纪念这个献身南极的日本人,昭和基地附近的一座山,被命名为福岛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