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呐喊》印行第二版一九三○年一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将《不周山》篇,因为篇目与过去印行者不同,成为一
新的版本,所以这里称为“第二版”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时期著名文学团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文学评论家。约在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后,他开始倾向革命。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间曾同郭沫若等发起革命文学运动;后
革命
据地,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期从事革命教育工作。鲁迅的《呐喊》
版后不久,成仿吾曾在《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呐喊〉的评论》一文,从他当时的文学见解
发,认为《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都是“浅薄”“庸俗”的“自然主义”作品,只有《不周山》一篇“虽然也还有不能令人满足的地方”却是表示作者“要
而
纯文艺的
”的“杰作”成仿吾在这篇评论里,曾引用法国作家法朗士在《文学生活》一书中所说文学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句话说:“假使批评是灵魂的冒险啊,这呐喊的雄声,不是值得使灵魂去试一冒险?”
〔5〕厦门的石屋指作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居住的“集楼”
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旧书上的
据,有时却不过信
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
之
。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
,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
”;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1〕弗罗特说弗罗特,参看本卷第241页注〔14〕。这里所说的“弗罗特说”即指弗洛伊德的神分析学说。作者对这
学说,虽曾一度注意过,受过它的若
影响,但后来是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听说梦》(收
《南腔北调集》)中,他曾批评过这
学说。
〔6〕未名社文学团,一九二五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等。一九三一年解散。该社注重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和苏联文学,并编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
〔2〕指胡梦华对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的批评。《蕙的风》于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版后,南京东南大学学生胡梦华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一篇《读了〈蕙的风〉以后》,攻击其中某些
情诗是“堕落轻薄”的作品“有不
德的嫌疑”鲁迅曾对胡文
行过批评。参看《
风·反对“
泪”的批评家》。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