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类
左丘明:《左传》
《春秋》三传中,《左传》着重在史实方面,它是一bu编年史,最早因为被指为未得孔于《春秋》的真传,地位不如《公羊传》和《谷梁传》。但在历史价值上,《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外jiao、军事各方面的活动,以及天dao、鬼神、灾异、卜筮各方面的情况,倒很能使我们知dao古人是什么样子。
晋朝范宁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笔好,"富"是内容好,"巫"却是鬼神祸福之事,所占比例大多。
《左传》在东汉未年,愈来愈走红了,它压倒了《公羊传》和《谷梁传》,变成了重要的史书。但它因涉嫌未得孔子《春秋》的真传,一直被bu分人士否定。到了清末,康有为甚至认为它是汉朝刘歆假造的。《左传》的作者,历来传说是左丘明,左丘明是"鲁君子",又说是孔子的学生。
《左传》的特色是把几个国家平均叙述,而不以一个为中心。虽是编年ti,但对事件本末的照应,首尾兼顾,它的可读xing,比起"断烂朝报"的《春秋》来,就高得大多了!
公羊高:《公羊传》
古代朝廷的大事,多在春天秋天举行,举行的经过,记下来,就叫《春秋》,所以《春秋》是实录,也是历史。这zhong《春秋》,只liu传下来一bu,就是《鲁春秋》。于是《春秋》变成专名,说《春秋》,就是指《鲁春秋》。
传说《春秋》是孔子写的,是不对的,《春秋》实际是鲁国史官的作品。这书包括了公元前八世纪到五世纪内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历史虽用鲁国纪元,记的却是各国的事。它的用意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写史实,一个是写教训。因为原文大简略,所以便有解释原文的书出现,其中《左传》着重在史实方面,《公羊传》和《谷梁传》着重在书法方面。书法就是发挥,笔则笔,削则削"的褒贬力量,笔是写出来,削是不写出来,写和不写都有大dao理,这zhong大dao理,就是春秋大义。
"公羊"、"谷梁"是家派的名字,后来变为《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在发挥《春秋》的褒贬,从而找出"微言大义"
(微言是意义jing1微的话,大义是堂堂正正的dao理)和"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这zhong发挥,未免失之穿凿附会,但研究中国人的大dao理,却很有用。公羊久成绝学,到了清朝,才复活于世。
《公羊传》旧题是公羊高写的,又说是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等写的。
佚名:《春秋事语》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在湖南chang沙ma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最难得的是,其中有十二万字以上的帛书(因为那时纸还没发明,只写在帛上,故叫帛书)。帛书中有一段帛chang七十四厘米、宽二十三厘米的文字,上有九十六行的写本,内有十六章,没有书名。专家gen据内容,定名为《春秋事语》。另有专家怀疑这书是《汉书》(艺文志)提到的《锋氏微》,也有认为是《公孙固》。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可以证明汉朝初年《公孙固》这bu书还很liu行,chang沙ma王堆第二、三号汉墓是汉朝第三个皇帝(文帝)时代的墓,出土的帛书中,对汉高祖刘bang的名字且不避讳,可见这些帛书抄写的年代必然早于汉朝,它们的文献价值,是空前的。
由于《春秋事语》是用来陪葬的,它必然是当时的一bu名著。
《春秋事语》中记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中没记到的事(如子贡见太宰嚭),有的记载较详(如鲁文公卒事),后面的议论也不相同(如闵子骞的评论),它是一bu新《左传》,自无疑义。
佚名:《国语》
《国语》主要是记载春秋时代的国别史,因为以国为别、以记言为主,所以叫"国语"。
关于《国语》和《左传》,有两zhong说法,一zhong说法是:两书都是左丘明zuo的,左丘明给《春秋)zuo传,成了《左传》,剩下的材料,成了《国语》,所以《国语》也叫《春秋外传》。王充《论衡》说:"《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词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词以实之。"另一zhong说法是:《春秋》的传只有《公羊传》和《谷梁传》,gen本就没有《左传》这bu书,有的只是《国语》。司ma迁《史记》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就是指此。西汉未年刘歆为了抵制"公羊",乃把《国语》割裂,成为《左氏传》和《国语》两bu书,《左氏传》就变成《左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主此说最力)。
但是,实际的结论似乎是:《国语》和《左传》不是同一个作者。《国语》在内容上,和《左传》不同、重复或矛盾的地方不少,有的与《春秋》也无关。语法结构上,也有不同之ch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