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看屋脊上的树梢…伯父首先声明他不想
去:“这样看看,我说就行了。”父亲于是附和:“我说也是,看看就走吧。”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伯父说:“你知
这儿现在住的谁?”“
他住的谁!”“你知
人家会怎么想?人家要是问咱们来
吗,咱们怎么说?”“胡汉三又回来了呗!”我说。他们笑笑,笑得依然谨慎。伯父和父亲执意留在汽车上,叔叔推着我
了院门。院
里没人,屋门也都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
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你看见的?”“当然我看见的。那天史家的人去接你妈,我跟着去了。那时我十三四岁,你妈坐上
轿,我就跟在后
一路跑,直跑回家…”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
人间的。
“问他呀。”
父亲避开我的目光,不说话,满脸通红,转走开。我不敢再说什么。我知
那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不能忘记的痛苦。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妹妹曾跟随父亲一起去给母亲扫墓,但是母亲的墓已经不见,那
离开Z州城,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吐了一气:想见她,又怕见她,哎,Z州啊!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
叔叔说:“就是这间屋。你爸就是从这儿把你妈娶走的。”
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的家了。”叔叔说:“这条河也通着你
的家。”伯父说:“哎,你
呀,一辈
就是羡慕别人能
去上学、读书。不是你
一再
持,我们几个能上得了大学?”几个人都
,又都沉默。似乎这老家,永远是要为她沉默的。我在《
的星星》里写过,我小时候,
每晚都在灯下念着一本扫盲课本,总是把《国歌》一课中的“吼声”错念成“孔声”我记得,
总是羡慕母亲,说她赶上了新时代,又上过学,又能到外面去工作…
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
下尤其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可不是这样,原先是一
青砖的围墙,原先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就坐在那槐树下读书…
从那院里
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
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
都安静得近乎怪诞。“走吗?”“走吧。”虽是这样说,但他们仍四
张望。“要不就再歇会儿?”“不啦,走吧。”这时候街的那边
现一个人,慢慢朝这边走。他们便都往路旁靠一靠,看着那个人,看他一步步走近,看他走过面前,又看着他一步步走远。不认识。这个人他们不认识。这个人太年轻了他们不可能认识,也许这个人的父亲或者爷爷他们认识。起风了,风
动屋檐上的荒草,
动屋檐下的三
白发。已经走远的那个人还在回
张望,他必是想:这几个老人站在那儿等什么?
“真的?”
拒河在太
下面闪闪发光。他们说这河以前要宽阔得多,
也比现在
,狼也比现在大。他们说,以前,这一块平原差不多都靠着这条河。他们说,那时候,在河湾
浅的地方,随时你都能摸上一条大鲤鱼来。他们说,那时候这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莲藕、
米,苇
长得比人
,密不透风,五月节包粽
,米泡好了再去劈粽叶也来得及…
父亲说,就是这桥。我们走上桥,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
母亲的家在Z州城外的张村。那村真是大,汽车从村东到村西开了差不多一刻钟。拒
河从村边
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这情景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课书:拒
河,靠山坡,弯弯曲曲绕村过…
这回我们一起走那院
。院
里堆着柴草,堆着木料、灰砂,大约这老房是想换换模样了。主人不在家,只一群
“咯咯”地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