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们休想逃我们的主观去,休想获得一个纯客观的世界。“通过
觉认识的
质是唯一的现实世界”——这话可是恩格斯说的。这样,我们还能认为
是客观的吗?还能认为文学可以完全客观地反映什么吗?还能认为(至少在文学上)有个唯一正确的主义或
派吗?还能要求不同心灵中的世界都得是写实的、清晰的、
昂微笑的世界吗?尤其对于人生,还能认为只有一家真理吗?…
禅宗弟活得迷惑了,向禅宗大师问路,大师却不言路在何
,而是给弟
讲公案。公案,我理解就是用通常的事
讲悖论,悖论实在就是智力和现有学问的迷茫无路之地。大师教其弟
在这儿静悟沉思,然后自己去开创人生之路。悟
就在你脚下,创造就在你脚下,这不是前人和旁人、智力和学问能
得了的。
,把文学探索创造的权利完全承包给文学。对创造者的尊重,莫过于把他领到迷和死亡之谷,看他怎么走
来怎么活过来。当然不能把他捆得好好的,扔在那儿。除此之外,作为作家就不再需要别的,八抬大轿之类反倒耽误事。
特异功能有什么启示呢?特异功能证明了神(意念)也是能量存在的一
形态(而且可能是一
比
更为“大量集中”的能量),因而它与
质也没有
本
的不同,也不过是能量“不同形态的显示而已”这样,又怎么能说
神是第二
的东西呢?它像其他三维
一样地自在着,并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单单它是第二
的呢?为什么以一座山、一台机
的形态存在着的能量是第一
的,而以
10。现代理学及东方神秘主义及特异功能对文学的启示。
现代理学的“嵌
观
”认为:我们是嵌
在我们所描述的自然之中的。说世界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孤立地存在着这一观
,已不再真实了。在某
奇特的意义上,宇宙本是一个观察者参与着的宇宙。现代宇宙学的“人择原理”得
这样的结论:“客
不是由主
生成的,客
并不是脱离主
而孤立存在的。”
上述细思,与佛、
、禅的“空”、“无形”、“缘起”、“诸行”、“万象唯识”等等说法非常近似或相同。(有一本书叫
《现代
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那里面对此讲得清楚,讲得令人信服。)
现代理学的“并协原理”的大意是:“光和电
的
状有时类似波,有时类似粒
,这取决于观察手段。也就是说它们
有波粒二象
,但不能同时观察波和粒
两方面。可是从各
观察取得的证据不能纳
单一图景,只能认为是互相补充构成现象的总
。”现代
理学的“测不准原理”是说:“实际上同时
有
确位置和
确速度的概念在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对一个可观测量的
确测量会带来测量另一个量时相当大的测不准
。”这就是说,我们任何时候对世界的观察都必然是顾此失彼的。这就取消了找到“纯客观”世界的希望。“找到”本
已经意味着主观的参与。
过去的经典理学一直在寻找,组成
的纯客观的不可分的固
粒
。但现代
理学发现:“这些粒
不是由任何
质
的材料组成的,而是一
连续的变化,是能量的连续‘舞蹈’,是一
过程。”“
质是由场
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并非既有场又有
质,因为场才是唯一实在。”“质量和能量是相互转换的,能量大量集中的地方就是
,能量少量存在的地方就成为场。所以,
质和‘场的空间’并不是完全不同
质的东西,而不过是以不同形态显现而已。”这样就取消了找到“不可分的固
粒
”的希望。
文学批评当然不仅是为了给文学指路,还有对文学现象的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等等其他任务。这是另外的问题。
我不通
理学,也不
通佛学、
学、禅学,我也没有特异功能。我斗胆言及它们,纯属一个文学
好者
于对神秘未知事
的兴趣,因为那是生命存在的大背景。
文学批评给文学指路,也许应该像禅宗大师的给其弟指路,文学才不致沦为一门仿古的手艺,或一项摘录学问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