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远去的藏獒(藏獒的精神) > 石门春秋(2/4)

石门春秋(2/4)

很多人认为,破坏生态平衡,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它的恶果也只会在遥远的将来才能显现,不可能是现世现报的。但是,石门村从1958年愚昧地铲除茂密的植被开始,发展到“拉羊不沾草”的不之地,也不过仅仅二十年光景,其间破坏较大的几次“大办”加起来也只有短短的十年,而大自然的惩罚不仅“现世现报”了,而且是十年八年就报,隔年或者当年就报,甚至是立竿见影就报。天谴如此迅速,令人目惊心。

挡霜雀儿,魂归去,音犹在

1958年秋的一个夜晚,寒风呼啸,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村庄和大地。袁玉秀站在雪地上,举起沉重的镢朝下挖去。可那长满杂草的土地像是蒙着一张鼓“腾”的一下,镢又被弹了回来。她尝试着又挖了几下之后,便一栽倒在雪窝里。她哭了,大声地喊着:“老天爷,老天爷,这可怎么办?”她是被们从家里来的,因为她没有完成白天的开荒任务。就在这哭泣喊叫、掉迫之中,石门村的耕地从一千多亩“跃”到了两千二百多亩,慢说坡势较缓的“草间”不复存在了,就连那四十度以上的陡坡“草间”也未能幸免。接着“千斤粮,万斤”的号又得农民不得不大量烧野灰,除了把那聊胜于无的草间的草消灭殆尽之外,连石门沟里的木丛也被一扫而光。以后的几年里“放火烧荒,积增粮”的行动在石门村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石门村又成了大修“大寨式梯田”的“战场”破坏植被的行动再次掀起,被无奈的农民们为了修起整齐划一的梯田和给这些梯田上足“打政治粮”的灰,连土底下的树都挖来烧掉了,直到整个石门山乡一树不见,一不留,寸草不生,滴

块还现过“三十分田八九百斤粮”的单产奇迹。于是,石门村是湟源县的“粮窖窖”的称便风传遐迩。天时,地利,人和,刘了六十元钱买了一把三弦,又来一把板胡,都缀上五荷包,一有空闲不是弹就是拉,让幸福的声音在石门村的山山洼洼里悠悠然飘。1958年,大跃以及人民公社化的形势人,当别的地方因为农民无粮可现“挖面书记”、“扫柜县长”(为了完成虚报的征购粮数字,县委书记和县长带人挨家挨搜刮粮,甚至不惜用笤帚清扫农民家中盛放面粉的柜,农民便称之为“挖面书记”和“扫柜县长”)的时候,石门村依然是家有存储,队有余粮,尽公社的带人叮咛农民粮时要“留后手”但石门人为了表白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仍然了三十多万斤小麦。那些善于察言观投其所好以示“跟”的人便因燕公社有石门这样的“粮窖窖”而给它改了名字——“燕公社”变成了“沸海公社”也就是沸腾之海洋的意思。(但农民并不喜“沸海”这个名字,自作主张把“沸海”改成了“佛海”也就是佛教之海洋的意思。他们固执地叫下去,最后连政府也不得不承认了。所以,当我第一次来到湟源县时,从县政府的红文件上看到的俨然是“佛海乡”第二次来到湟源县时,名字便又恢复成最早的“燕乡”了。)

曾经,这里是“风草低见羊”的风宝地,谁料二十年后竟成了“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汉武台。从土改时的地埂看,临风的坡地已有二三尺厚的表土不翼而飞,避风的坡和滩地中,土厚也不过一铧,而且大多数耕地沙土间半。有人新近平整了一块近二分地的场面,被他小心翼翼收拢起来的表土却只有三立方左右。枯瘦的庄稼植于如此瘠薄的土层中,哪一棵禾苗不愁旱,哪一片叶不盼雨?可是果真叫应了上苍而落下一场大雨时,则又会在苍白的乏土上淌千万条恍若泪痕的小沟小壑来,越发使得大地皱纹缕缕,衰颜陡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曾有一次山石门村,但那是清澈的,也是温顺的,并未酿成毁田毁屋的大灾。1962年到1979年间也曾有五次山石门村,那可就大不一样了:黑峡山上瀑而下,沿着石门沟咆哮而去,失去草坡守护的沃土被一层层揭去,如山石雷

【1】【2】【3】【4】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