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伶人往事 > ldquo;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2/7)

ldquo;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2/7)

他当初是为了培养儿(尚长),请了老师在家里学戏,再找了十几个年龄相当的孩陪读。先有十八个人,于是叫“十八”后再加十八个,便叫“三十六友”可刚招完,又来了。几乎每天都有人要加脆自家办个科班吧!从1937年初夏开始筹办,到1938年天,学生已有200余人。有了“荣社”尚小云从早上察看学生上课,到晚上亲临舞台为学生把场,几乎把整个心都扑在了学生上。力旺盛的他一天能往“荣社”跑几十趟,也不觉得累。他对学生的训练是严格的、也是严历的。脾气又大,一差错都不能容忍

【喜零,饭局多】(版权属章诒和先生,草间人谨校)

尚小云没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是喝好茶,还讲究吃。天福号的酱肘,夏天的荷叶包都是他所吃的。要论起一个菜怎么好吃,他绝对能给你说午卯酉来。平素喜零,吃完大生,吃瓜;吃完瓜,又吃萝卜。总之,嘴里小吃不断。冬天他离不了萝卜和梨,一买就是一大堆。但一到有戏时,为了保护嗓,零就不吃了,吃饭也不沾荤,也不吃酸辣等刺激的东西,完全吃蔬菜。逢有戏时,尚小云一般是上午10起床,12钟吃午饭,饭后遛达遛达,三又睡,四半起来,喝茶,就一声不吭地保养神。平时他那么大的脾气,也不知藏到哪儿去了。无论是谁,不你说什么,他都不理睬,一心想着晚上的演

登伽女】(版权属章诒和先生,草间人谨校)

梨园行的人都知,张君秋是得到尚小云的赏识和栽培的。1984年,适逢尚小云诞辰八十五周年。遥想当年,心存激的张君秋说:“对我来说,得以结识尚先生,实在是件意想不到的事。那是我十六岁,在王又宸的班社搭班。有一次在华乐戏院演《二》,尚先生来看我的演。演刚结束,经理就来叫我,说尚先生在前台柜房等我,要见见我。我母亲和李多奎先生,陪着我到了前台柜房。尚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豪、痛快,见面后没说几句话,就表示要教我,让我到他家去。在那‘艺不轻传’旧社会,尚先生如此主动、情提携后,实在令人动。”

他的别署叫“芳信斋”以烹饪著名,晶肘,味极好。

名伶都懂时尚。20世纪20年代,尚小云演过一批时装戏,其中一叫《登伽女》,内容是讲佛教故事的。他演的登伽女,发,穿印度风格的服装,脚下是玻璃丝袜、跟鞋,自己还把剃光。最后英格兰舞。为了这个舞,他专请了一位英国舞蹈教师来教授。这戏还用上了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那时,多才多艺且扮相酷似今天男模特儿的杨宝忠正傍着尚小云唱二路老生(即扮演次要角的老生)。每次演完《定军山》,杨宝忠就上卸装,换上西服革履,拿起小提琴上场,为尚小云的英格兰舞伴奏。台上的那架钢琴,还是向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借的呢。每次借用,尚小云都得派人到寿材店雇四个杠夫把它抬到戏院。演完后,再抬回吴宅。

来漱。唱戏时,他的那把茶壶有专人,任何人不许动。如果下场后喝的不是的,尚老板就要发脾气了。

【传艺】(版权属章诒和先生,草间人谨校)

尚小云广朋友,因而他的饭局也特别多。他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以及别的朋友每月总有两三次固定的聚会,各自钱,也就是现在的AA制。他们的聚会可不只为吃喝。这些大演员、名艺人常在一起谈论琴棋书画,切磋技艺,传递消息。地多在前门外的“泰丰楼”饭庄,有时也在珠市的“丰泽园”饭庄、煤市街的“致斋”饭庄。

【毁家办学】

后来,尚小云得知张君秋与另一位艺人(李凌枫)的师徒合同尚未期满,不便行师徒之礼,也丝毫不予计较,仍情如初。他一方面给张君秋说戏,一方面与张君秋同台演。俩人同台演的第一个戏,便是尚派经典剧目《福寿镜》。那时尚小云三十六七岁的年龄,艺业兴旺。要是换了别人,正该趁这岁数给自己大赚大捞呢。

对这登伽女》,评价不一。不过,只要演它,票价就要加一块钱。所以,尚小云平时不演这戏。如募捐赈灾义演,就拿这戏。他办的科班“荣社”经济上赔钱了,也拿这戏。演上三场,钱就补齐了。

“荣社”是尚小云开办的一个科班的名字。它在京剧史上是有名的。

【1】【2】【3】【4】【5】【6】【7】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