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管理层与黄氏家族分道扬镳。
“实施股权激励事实上在国美的董事会权限范围之内,黄光裕未入狱的时候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一直没有实施。黄氏家族甚至推出了聚贤计划,如果就是管理层完成预期盈利计划,超额利润部分可以享受分红。”一位国美管理层在跟我聊到聚贤计划的时候,很是不屑地说“那简直就是一块吊着的骨头,目标定的太高,根本不可能让我们分到什么超额利润。”
而反观陈晓,陈晓在永乐的时候,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激励计划,乃至于最后国美成功收购永乐后,国美派去的接收大员大为惊讶,他作为接收大员,工资跟永乐的高管差别太大。黄光裕收永乐收出了多个千万富翁,这让国美的管理层大大受刺激。这也是后来管理层在董事会讨论期权激励的时候,一直投票表决赞成期权激励的根源。
国美内乱不止,苏宁却在这时候推出了股权激励,尽管股权数量看上去很少,但是苏宁的股价是国美的数倍,整体下来苏宁高管的获利远远超过国美推出的激励措施。苏宁这个时候推出的激励颇有示范功效,一方面昭示世人,苏宁的老板张近东是愿意与管理层分享成果的,欢迎大家加盟;另一方面也会给狠狠地刺激国美的管理层,苏宁能激励,为什么黄氏家族还要纠缠期权激励这个问题呢?苏宁的措施,无形之中会加剧管理层跟黄氏家族之间的矛盾,导致国美的内乱愈演愈烈。国美的管理层发生内乱,这是苏宁乐于看到的一个局面,也将是苏宁大张旗鼓攻城掠地的绝佳时期。
其实,苏宁这一次推出的股权激励事实已经是第三次闯关。2007年1月,苏宁就计划推出2200万份期权计划。当时全国上市公司股改进入最后攻坚阶段,苏宁的股价扶那个时候推出的期权激励影响太大,会给股改带来负面效应,所以2007年的时候证监会没有批准苏宁的激励方案。
张近东的分享意识让国美管理层羡慕不已,当香港证监会紧急搜查国美香港办公室之后,苏宁已经在讨论第二次启动股权激励的方案,那个时候一旦国美出现问题,苏宁的股权激励无疑是给国美管理层的招降告示。当时苏宁拟授予孙为民等55名高管及有特殊贡献人员期权,但当时的中国股市陷入奥运前的疯狂,人们在梦幻中献身股市。转瞬间,股价走到了历史性高位,等奥运结束,中国股市也迅速滑落。此时,环境已经改变,苏宁推出的激励方案也不得不流产。
这次,苏宁再次推出期权激励计划,这让黄氏家族抓住了陈晓的把柄,指责陈晓在2009年推行的股权激励“没有考虑期权分享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回过头看看陈晓推出的具体激励方案:期权总额为3。83亿股,激励惠及高管层总共105人。其中,陈晓获得2200万股股份;王俊洲获得2000万股股份;魏秋立、孙一丁等高管均在1300万股以上。
2200万股,这个数字是2007年苏宁推出额度的总和,这个数字太刺眼了。量化的指标总是那么冰冷无情的,不知道内情的人一眼看过去,就会给管理层一个评论:你们这帮人趁火打劫呢?人家黄老板关在看守所,你们就这样大把分钱?你们这是赤裸裸的抢劫跟背叛。
有人简单给陈晓算了一下,苏宁总裁孙为民获得的股权数量只有陈晓的七分之一。“打酱油的往往是大多数,看看双方的股价,国美的行权价是1。9港元,苏宁是14。5元,苏宁的股价也是国美的7倍,如此状况之下,仅看总股数,这样的对比没有意义。”一位拿到期权激励的高层开玩笑说,如果国美的股价每股只有一毛钱,那么可能分到每个人头上是数十亿股,那这个数量是不是比苏宁的总股本还多呢?
黄氏家族在公开信中指责陈晓推出的股权激励分配的程序和广泛性不足,而苏宁股权激励计划中高管占比较小、普惠度更高,更倾向于中层而非高层,体现高层有很强的分享和承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