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守空房吧?我又不是不回来了。”
“可是你光顾跑到电台自己过瘾,我一个人多没意思呀!”
“怎么能说是过瘾呢,这也是工作啊!你看啊,你丈夫特有才是吧?有才就得展示出来,要展示出来就得有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电台这个文艺节目。现在热爱文学的人这么多,无论是在我们报社还是电台,多少人都盯着我、嫉妒我呢,所以我得好好干,加油!你得支持我,明白了?”
雪儿说:“你可真能说,死人都让你给说活了。”
林适一系好领带,穿上西服,拿上自行车钥匙走出家门。
雪儿追出来站在门口叫他:“你忘了拿一样东西。”
林适一说:“知道了。”
于是,他三步并做两步走回到雪儿身边,捧住她的脸亲了一口,亲得“滋滋”有声。
邻居出来倒垃圾,见这小俩口亲热样子,吐了吐舌头退了回去。
“早点儿回来,等你!”雪儿说。
林适一骑着自行车,走在黑漆漆的街上。这个时候的城市,有一些人已经进入梦乡,还有一些人守在收音机旁等着听林适一的节目。那时候,年轻人热爱文学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热爱周杰伦——文学无处不在。青工、学生、售货员,人手一册《人民文学》,几乎每个人都熟读《班主任》、《伤痕》、《灵与肉》,那时的人精神处于饥渴状态,太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和滋养。文学在当时就起到了“创可贴”的作用。
电台距离林适一住的地方较远,由于倒车不方便,再加上节目做到半夜三更,所有车到那个点也该停了,所以林适一就干脆骑车去。对于他感觉兴趣的事情,再苦再累他也觉得乐呵。
林适一是个性情中人,兴致来了就是三匹马也拉不回。他骑着自行车,像书中的堂吉诃德似的手拿长矛向前冲。文学就是他手中的长矛,他四处征战,降服了无数人。他见解独特,口才又好,还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融古今中外优点于一炉,简直是一个天生的“说话机器”由于效果很好,电台拿他当宝贝,三番五次邀他来做节目。他也乐得四处游说,表达自我。
他把自行车停在电台门口,导播小潘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了。
“林老师,您好!终于见到您了!”小潘很激动地冲上来跟林适一握手“早就听人说您是京城的大才子,才华横溢啊!”“哪里,哪里,别听他们瞎传,我也是普通人嘛!”林适一适当地开了个玩笑。这玩笑效果很好,在场的所有人都笑起来,唯独林适一心里清楚这玩笑并不好笑。
灯光亮起来,一只话筒和头顶的一盏灯使林适一感慨颇多。他想,话筒这东西好神奇,细细的一根线就连着千家万户。他把这种感觉记在一张纸上,后来写成一首《夜晚被声音催眠》的诗,记录的就是这种夜与声音的感觉。
这档节目的主持人陶正东也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他在直播间里遇到林适一,真可谓棋逢对手。陶正东大学也是学中文的,从小做着作家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电台主持《文学星空》,没时间写东西,倒有了大把的时间说,用他的话说叫做“过嘴瘾”林适一也属于“过嘴瘾”一族,说得多,写得少,但他编辑的那个文学副刊,在全国还是很有影响的。
陶正东第一次见林适一就激动得不得了。
“你是一哥?久闻大名,我从中学起就订你们的报纸,还一直给文学版投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