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乃说:“阿信,你是来带小孩的,不要随便进加代的房间。”
加代说:“是我叫她来的。”
美乃吩咐道:“阿信,我要给小夜喂奶,你去厨房吧!”阿信慌忙出去了。加代不满地叫道:“母亲!”
“加代,你是加贺屋的继承人,你和阿信的身份不一样。要是她可以随随便便进你的房间,那就分不出个尊卑上下了!”
“…”“因为你说不要让阿信走,我们才把她留下的。但是你不能跟她太亲近了。”
“为什么呀?”
美乃严肃地说:“你和阿信亲密,对你不会有任何好处,最多只会让你学到些不正经的东西。你明白了吧?”说完,美乃径自走了出去。加代觉得索然无趣。
小夜被美乃抱去喂奶了,阿信在灶下烧着洗澡水。她神色悲哀,轻轻地从怀里取出口琴吹了起来。阿信已经渐渐地摸索着学会了俊作心爱的那支曲子。
突然,加代走了过来,阿信吃惊地抬起头,把口琴递给加代,说:“你吹吧!”
加代默默地把手里的书递给阿信,说:“给你看吧。”说完匆匆地离开了。阿信怔怔地看着手里的书。
店里,邦子和清太郎正忙着算账,加代偷偷地看着。邦子发现了加代,问:“怎么了?”
清太郎看看加代:“不是说小孩子不要到店里来吗?”
可是加代默默地盯着邦子,邦子苦笑着站起来,带着加代来到自己的房间,加代把刚才的事情告诉祖母。邦子笑道:“哦,你母亲是这么说的啊?”
“为什么阿信和我不一样呢?”
“没有什么不一样啊!加代和阿信都是讨人喜欢的孩子。”
“那么,为什么阿信不能进我的房间?”
邦子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阿信和我一样都是小孩子,可是她要带小孩,不能去上学。阿信真可怜…”
“这世上的孩子,并不都是像加代这样幸运。有很多孩子像阿信这样,因为家里穷,只好和父母分开,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做工。”
“…”“可是,生在穷困的家里并不是阿信的过错。所以,不应该说这个是穷人、那个是佣人之类的话,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对的。”
“那么,是我娘错了吗?我可以和阿信做好朋友,是吧?”
“你母亲有她自己的想法,这是因为她心疼加代,才什么事都替你想到。”
“…”“可是,奶奶却一点也不担心。加代看到阿信,就会思考很多你以前不知道的问题。像为什么加代能去上学,而阿信却不能去?”
“…”“只要你觉得这件事很奇怪,那么你就变得更聪明一些了。你能够觉得阿信很可怜,说明你已经从阿信那里学到了很重要的东西,这就行了。”
“奶奶,你让阿信去上学吧!”
“那不行啊。”
“为什么嘛!”
“带小孩是阿信的工作,加贺屋也正是因为这个才付给她工钱的,这个工作她一定得做。这是约定了的事情,如果破坏约定的话,对阿信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事。”
加代不吱声了。
“加代,不能去上学,并不一定就什么都学不会。就算不去上学,阿信也可以成为一个不比加代差的孩子。”
“…”“奶奶会妥当安排的…”
加代终于放下心来,高兴地笑了。
早晨,阿信一边在灶下煮饭,一边贪婪地读着加代借给自己的书。
突然传来了脚步声,阿信吃了一惊,连忙把书藏起来,却见邦子走了过来。阿信赶紧问安:“老太太早上好!”邦子说道:“煮饭的事,还是阿信在做啊?”
“是,早点起床心情很好。”
“你照看完小夜之后干什么呢?我是说晚饭后。”
“晚饭后我会提水给她们洗刷碗筷什么的,洗澡的时候就清洗澡盆。晚上还请阿菊和阿梅教给我做针线活。”
“你是来带小孩的,那些杂事不做也罢。”
“可是,我既然来做工,要是贪玩就太对不起东家了。”
“你吃过晚饭后,到我的屋子里来。知道了吧。”
“是。”阿信满脸疑惑。
伙计们吃过早饭后,阿菊、阿梅和阿信开始吃早饭。阿菊问道:“哎,老太太叫你过去吗?”
阿信沮丧地说:“大概我又做了什么错事,又要挨训了。”
阿菊和阿梅面面相觑。
“像加贺屋这么难伺候的东家,看来我是待不下去了。”阿信几乎哭了出来。
早饭后,阿菊和阿梅打扫着厨房,阿信背着小夜,站在厨房的泥地板上,麻利地擦洗着煤油灯的灯罩。阿梅说:“那是店里的伙计们的活儿。”
“这是里头用的煤油灯,还是我来擦吧。反正我现在闲着。”
阿菊笑道:“以后可就没有灯罩可擦了。过新年之前,这里要装电灯了。”
阿信惊讶地听着。阿菊又说:“电灯就用不着清洗了。”
阿信问道:“电灯是什么东西啊?”
“装上以后你就知道了。”
“我也能看到吗?”
听了阿信没头没脑的话,阿菊和阿梅都有些迷惑了。
“我因为进了加代小姐的房间,被少奶奶训了一顿。老太太又叫我今晚过去。我老是做错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赶走。”
想到这些,阿信一下子没了精神。这时只见加代放学回来了。三个人连忙招呼道:“哎,小姐回来了!”
“您回来了!”
“今天回来得真早啊!”加代说:“今天是星期六,只上半天课。”
阿梅说:“哎,今天是星期六啊。我们真是搞不清楚哪天是星期几呢!”
“我母亲去哪了?”
“附近有人家办喜事,少奶奶过去了。马上就会回来。”
加代叫道:“阿信,来呀!”
阿信踌躇不前。
“没关系,我娘又不在家。”
“我…我不能再去加代小姐的房间了。又会挨骂的。对不起。”
加代却不在乎:“我才不怕挨骂呢!我们又没做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