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厌倦于问题的考究,走上奥玛开俨的老路线,还是享享家园之乐吧。任何民族,倘不知怎样享
福,又不知
尽量图人生之快乐像中国人一样者,在我们看来,便算是拙笨不文明的民族。
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非私之也。长夏之一日,可抵残冬之二日,长夏之一夜,不敌残冬之半夜。使止息于夜而不息于昼,是以一分之逸,敌四分之劳,力几何,其能堪此?况暑气铄金,当之未有不倦者。倦极而眠,犹饥之得
,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午餐之后,略逾寸晷,俟所
既消,而后徘徊近榻,又勿有心觅睡。觅睡得睡,其为睡也不甜。必先
于有事,事未毕而忽倦,睡乡之民,自来招我。桃源天台诸妙境,原非有意造之,皆莫知其然而然者。予最
旧诗中有“手卷抛书午梦长”一句。手书而眠,意不在睡,抛书而寝,则又意不在书。所谓莫知其然而然也。睡中三昧,惟此得之。…
——李笠翁《闲情偶寄?声容》
又在另一节中,他给我们讲“睡眠”这是谈论午睡艺术的最丽的文字:
吾们又在他的谈论妇女“衣衫”一节中,获睹他的慧心的观察:
记予儿时所见,女之少者,尚银红桃红,稍长者尚月白。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月白变蓝,再变则大红变紫,蓝变石青,迨鼎革以后,则石青与紫皆罕见,无论少长男妇,皆衣玄矣。
在他的细研究各
卉竹木的
植和享乐方法的文字中,李笠翁便这样谈论“柳”:
——李笠翁《闲情偶寄?植
》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姿,徒长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间鼓者,是树皆有功,而
柳为最。总之,
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鸟声之最可
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则人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
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
一夜,技
于心,至此皆思调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
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非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
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
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二、居室与园
中国建筑的要领,前面“建筑”的一节中已略有所论列。至中国式的居室与园,示人以更奥妙的神态,值得特别加以注意。这个与自然相调和的原则,更
一步,因为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居室与
园不当作两个分立的个
,却视为整个组织的
分。一座住宅跟一座
园倘是一座方形建筑
而围绕以平
的网球草场,则永远不会连结成一个整
。
园的“园”这个字,并不是草场或几何形
状的涵义,却是指一块土地,那里可以
蔬菜,栽果木,又可以
妇人之衣,不贵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绮罗文绣之服,被垢蒙尘,反不若布服之鲜
,所谓贵洁不贵
也。红紫
艳之
,违时失尚,反不如浅淡之合宜,所谓贵雅不贵丽也。贵人之妇,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所谓与家相称也。然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
之衣,衣有相称之
,皆一定而不可移者。今试取鲜衣一袭,令少数妇人先后服之,定有一二中看,一二不中看者,以其面
与衣
有相称不相称之别,非衣有公私向背于其间也。使贵人之妇之面
不宜文采而宜缟素,必
去缟素而就文采,不几与面为仇乎?故曰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面相宜。大约面
之最白最
与
态之最轻盈者,斯无往而不宜。
之浅者显其淡,
之
者愈显其淡,衣之
者形其
,衣之
者愈形其
,此等即非国
,亦去夷光王嫱不远矣。然当世有几人哉?稍近中材者,即当相
裁衣,不得混施
相矣。…
十七世纪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重要分,专事谈论人生的娱乐方法,叫
《闲情偶寄》,这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自从居室以至
园,举凡内
装饰,界
分隔,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
染,饮馔调治,最后谈到富人贫人的颐养方法,一年四季,怎样排遣忧虑,节制
,却病,疗病,结束时尤别立蹊径,把药
分成三大动人的项目,叫
“本
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一心钟
之药”此最后一章,尤富人生智慧,他告诉人的医药知识胜过医科大学的一个学程。这个享乐主义的剧作家又是幽默大诗人,讲了他所知
的一切。他的对于生活艺术的透彻理解,可见于下面所摘的几节文字,它充分显
中国人的基本
神。
于是李笠翁接着大事赞扬玄之功用,因为玄
是他所嗜
的颜
,所以他说“玄之为
,其妙多端,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其面亦不觉其黑;年少者衣之,其年愈少,年老者衣之,其年亦不觉甚老。贫贱者衣之,是为贫贱之本节,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又说“此
以其极
,故能藏垢而不显,使贫家衣此,可较耐穿。而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于内,风飘袂起,五
灿然,使一衣胜似一衣,非止不掩中藏,且莫能穷其底蕴。”娓娓动听,真是韵味无穷。
待人们懂得李笠翁所讲的“睡眠”的艺术,那时人们才不愧以文明自负。
——李笠翁《闲情偶寄?颐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