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颠簸,首长只怕早已踩在红地毯上了。首长只听得见迎
迎之类的话。一位旅客愤然
:好大的官啊!不就是个副省长吗?!其实这才是新闻。一个副省长登机,就能使飞机正常的秩序受到破坏,更大的官上来了怎么办呢?当然,这样的新闻也是没法
笼的。我猜想,哪怕这位副省长是去这座滨海城市观光,当地媒
只怕也得煞有介事,说成是工作考察。
同假戏真异曲同工的是真戏假
,这也是新闻制作的常见法门。有回,电视新闻播
这样的镜
:一个小孩不慎跌
井里,警察闻声赶到,将小孩从井里吊了上来。小孩吓得惨叫,被救小孩的父母作揖跪
,
谢警察同志的救命之恩。可是,我看了这条新闻,却怎么也
动不起来。我在琢磨这条新闻的制作过程。一
设想是:有人见小孩跌
井里了,
上
打110。警察赶到了,却见新闻记者没有到场。于是且慢,听凭小孩在
里挣扎,连忙同电视台联系。大概电视台抢新闻也讲究时间就是生命,火速赶到。我只能想象电视台用兵神速,不然小孩早淹死了。一切准备就绪了,于是警察同志才面对镜
,开始
张地抢救。我这设想显然有
儿“解构”意味,警察同志万万不敢如此草菅人命。那么只有一
可能,就是小孩本来早就救上来了,可是聪明的电视记者们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
”又把惊魂未定的小孩再放
井里,重新吊上来。难怪那小孩哭得那么惨。本来是真实的新闻,如此一制作,就令人讨厌了。
假戏真法,也是新闻制作的重要决窍。早些年在电视里看到一条新闻,国家某
开展万名
下基层活动。万名京官云集北京火车站,
长亲自到车站送行,并发表重要讲话。声势之浩大可想而知。是否真有万名
下去,倒也未必。中国自古用兵之
都是号称兵力比实际兵力要多些。但我当时的疑问却是:北京开往全国各地的火车是否能同时发车?过了不久,又看到了这条新闻的“续集”:从全国各地调研归来的京官们又云集北京火车站,受到
长的亲自
迎。这又怪了:谁有这么大的调度能力,能让万名京官同一天到达北京火车站?如果这位
长真有如此才
,他应
任国防
长。机缘巧合,我后来偶然认识了这个
里的某
,说起这事,才知荒唐复荒唐。
长为了凑个电视新闻,
令下去调研的全
同一天
发,同一天回京。可是要
到这一
,目前是没有这
技术可能的,于是大家只好先到火车站接受送行,再分
等候火车。回京也是如此,大家必须赶在
长亲自迎接的那个黄
吉日之前到达北京,再背上行装去火车站列队,接受
迎。
们的确是下基层了,可是
这样的新闻,就假了。
我注意到还有个新闻制作法用得较多,就是淡化逻辑法。淡化逻辑本来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手法,却让新闻记者们演绎得炉火纯青。前两年搞“三讲”连篇累牍的新闻是,某地过去由于工作作风存在一定偏差,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了,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自从开展“三讲”以来,组织多少多少
农村,了解到了什么什么问题,于是切实采取措施,使农村面貌发生了
本变化。群众
兴地说“三讲”就是好!过了一年,又开始搞“三个代表”教育,又是连篇累牍的新闻,某地过去由于工作作风存在一定偏差,
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了,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自从开展“三个代表”教育以来,组织多少多少
农村,了解到了什么什么问题,于是切实采取措施,使农村面貌发生了
本变化。群众
兴地说“三个代表”就是好!这就怪了,这些问题不早在“三讲”时就解决了的吗?怎么又冒
来了?两个新闻哪个真实?“三个代表”的新闻不是否定了“三讲”的光辉成就吗?原来,新闻是不能用正常逻辑去推理的。往前推十年,那会儿搞“社教”新闻模式也是如此。再往前推二十年、三十年,比方说各
运动中,同样是这
新闻模式。但愿“抓革命,促生产”的伪逻辑不要再延续下去。
诗意的人们喜说小小的
珠里可以看见太
,所以
珠映日法也是新闻制作的又一宝典。电视是目前最
势的新闻手段,
珠映日法也多为电视新闻所采用。我所居住的小区很漂亮,据说是全国文明小区示范
。每年元宵,小区所在的区政府都要在这里举办灯会,很是
闹。电视台自然要来拍新闻。电视镜
里的灯会比现场更漂亮,这是常识。可是超越常识的是新闻反映的却不光是这个居住人
不足五千人的小区了,而是“某某人民闹元宵,
天喜地颂太平”我隐去不说的“某某”二字说的是一个省。别说一个省,就连这个小区所在的这座城市也仅这一
灯会。我倒不是说整座城市必须万人空巷闹元宵才是好事,那也太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