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林问:“仍栽柑桔?”
别说关隐达现在没有纵
,就是他有那心思,陶凡又岂是谁
纵得了?陶凡天生是
纵别人的。他的虎气是天生的。哪怕当初他只是副书记,他往地委会议室一坐,气度就不一样。自从他第一次开会坐了那张沙发,再也没人敢去坐。有一回例外,他的那张沙发让
政法的副书记郭达坐了。他端着茶杯站了几秒钟,郭达
上让了位。郭达开了玩笑,想替自己解除难堪:“我坐了陶书记的宝座了。”陶凡只作没听见,埋
整理手
的文件夹。
陶凡说:“就没有办法想?”
张兆林还在犯疑惑,陶凡又说话了:“地委领导没房住,在山上搭个平房,总算不过分吧。”
这是个危险话题。关隐达忙玩笑:“吴秘书长说笑话了。陶书记只是把我当小孩,笑笑也行,骂几句也行。对你们领导就不一样了,那是谈正经事,自然要一本正经了。”
陶凡倒没有把陈永栋想像得多么可怕。自己同他没有宿怨,他平白无故不会发难的。就怕有人找岔儿,去调唆他。老们肚
里通常都埋着
无名火,谁去一拨
,就会燃起来。陶凡当上地委书记后,免不了也要过老
关。他要了份老
名单,逐个儿琢磨。看看他们的资历,真叫人肃然起敬。很多老同志都是枪林弹雨中过来的。陶凡忽然有些
慨,心想这些老人都是枪
下捡回的
命,要让他们好好活着。他们想发脾气,就让他们发发脾气吧。
陶凡说:“不要指望院里的果树能有多少收成。就栽桃树吧。”
陶凡刚来西州,在招待所里住了几个月。没房住,正好碰着上面禁止建设楼堂馆所。张兆林很为难,请示陶凡。陶凡说:“我住招待所很好,天天有人换被
,吃饭也是现成的。”
张兆林忙说:“伍书记意思,是听听各位书记意见,想个办法。机关多年没建宿舍了,住房得不得了。但是地委机关一动土,各
门都要跟着上。大家都建,影响就不好,说不定就会成为全省的典型。”
二
随便吴明贤怎么说,关隐达只是敷衍过去。他觉得吴明贤年纪也不小了,好歹也是地委领导,还是这么不老成?吴明贤说的这些话,都是应该咽落肚里去的,他却全
说了
来。偏偏还找陶凡的秘书来说。关隐达心想自己幸好不是
臣,不然吴明贤就死定了。吴明贤却是使劲儿
近乎,还送给他一本书,日本人写的,叫《
纵上司术》。关隐达只看了书名,就不太自在。心想这吴明贤说不定心术不正。回去翻了几页,就没了兴趣。书中讲的无非是公司里的人际艺术,翻译者哗众取
,
了个吓人的书名。吴明贤只怕是冲着书名,以为
到本官场宝典。这本书只是在关隐达的枕
下压了几天,就被他丢掉了。
官场人说话蓄,比方说谁有个
,多半是说他脾气坏。西州上上下下都知
张兆林是个有个
的人。原先他只是个秘书长,很多
门和县市领导都畏惧他三分。下面
有意见,说他架
比地委书记都要大。牢
背地里发,当面还得服服贴贴。谁也
不明白,张兆林又不会吃人,大家为什么怕他。地委其他领导对张兆林都很客气,并不仅仅把他当作大内总
。张兆林在书记们面前也没有太监相,俨然就是地委领导。秘书长
得如此威风,在西州历史上从没见过。有个机密后来让个别人知
了,原来张兆林同伍
全是相
多年的把兄弟。这个机密让小
消息一传,似乎并不让张兆林的形象打折扣,他的份量反而更重了。张兆林看上去却是很平和的,他只要不真的生气,总是微笑着。有人背后就叫他笑面虎。俗话说,就怕笑面虎,吃人不吐骨。但万
都是相生相克的,张兆林在陶凡面前很是恭敬。陶凡对张兆林却没什么特别礼遇,照样黑着脸。张兆林
一次见着陶凡的批示,笑着说:“陶书记的字真漂亮。”陶凡没接腔,只
:“你去办吧。”
“桃树?”张兆林有些吃惊。
地委大院里级别的老
太多了。西州当年是个土匪窝,剿匪战役打得相当惨烈。后来,那些剿匪功臣大多留下来了。又因为西州太穷了,难得
业绩,
上去的就少。外地
又很少愿意
来。很多南下
享受着地厅级、副省级待遇,却只能终老西州了。不论谁当地委书记,他们首先得稳住老
。这似乎成了西州传统。西州地区的老
工作年年被评为省里先
,外地老
局看着羡慕,却不知这中间有多少无可奈何。老
们自己无职无权,可他们的老领导、老战友如今都是上面的大人
。他们没别的能耐,至少可以让你难受。这些老人年纪多在七十岁左右,正是发脾气的时候。
张兆林琢磨不透陶凡的意思,又说:“再不建新房,们真要住办公室了。建吗?地委不能带这个
。”
陶凡说:“不建楼,建平房吧。”
刘平却持要叫关科长,也就由他去了。
陶凡早就知陈永栋这个人了。说来也怪,都几年了,陶凡从来没有碰见过他。陶凡的脑
里,陈永栋只像一个传说,神秘得不可思议。老
局的局长刘家厚汇报工作时,陶凡专门问起了陈永栋。刘家厚说:“陈永栋同志轻易不说话,说起话来天摇地动。”陶凡不明白,问:“何以天摇地动?”刘家厚说:“陈老在老
中间很有威信,大家都信他的。好几位地委书记,就因为惹得陈永栋恼火了。在西州就呆不下去了。”陶凡猜得着是怎么回事,却只得说些场面上的话:“老
是党的财富,我们要重视和关心他们。他们有意见,肯定是我们自己工作有问题。关键是要多联系,多沟通,争取老同志的支持和谅解。”
张兆林答:“只怕是个办法。山上的柑桔品
也老化了,要改良。”
我科长,就叫隐达吧。”
张兆林说:“我向伍书记汇报过这事。伍书记意思,让我请示一下您。”
每天清晨,关隐达起来跑步,都会碰上位留着长辫的老人舞剑。什么年
了,还有留长辫
的?关隐达难免有些好奇,偷偷儿注意过老人。老人的辫
灰白
的,梳得不怎么规整,像是胡
搓成的草绳。他舞起剑来却是气定神闲,宛若仙人。晨练的老人很多,他们见面会
致意。或是边运动边聊天。只有这位长辫老人,总是半闭着
,不搭理任何人。也没人去打扰他。长辫老人四周方圆三十来米,无人近前。
关隐达后来才知,长辫老人竟是西州第一任地委书记陈永栋。这是位传奇而古怪的老人。西州剿匪时,他是个连长。民间
传很多陈永栋的故事,什么生擒匪首活阎王啦,什么智取匪巢金
界啦。很多别人的事迹,或是电影里面的故事,也被老百姓敷衍到了他
上。剿匪那会儿,陈永栋的名字在西州吓死人。小孩哭着,只要喊声陈永栋来了,
上就钻
妈妈怀里大气都不敢
了。西州情况太复杂了,只有陈永栋才镇得住。他就被留下来。虽然只是个连长,却当上了地委书记。当时他老婆孩
仍在山东老家的农村里。他一个人住单
宿舍,敲着钵
吃
堂,过了好多年。后来省委领导反复
工作,他才同意把老婆孩
迁来西州。却
决不让家人在城里落
,
是叫他们在西州郊区当了农民。家里人都生气,不太理他。前几年老婆死了,儿孙们就再也没来看望过他。家人几十年都闷着
气,既
不了城,又不想正经当农民,所以总是受穷,就越发怨他,没把他当亲人。他却是越老越古怪,家人都把他当神经病。人们想不起陈永栋什么时候开始留辫
的。隐约记得有年,很长时间不见他了,几乎把他忘记了。他突然在机关里
了面,就留着长辫
了。
陶凡说:“最好是观赏桃,不要望着它结桃。”
地委领导见着陈永栋办公楼了,都会装着不知
,守在办公室里绝不
门。他们甚至不会
声说话,只埋
看文件。他们会不经意瞟瞟窗外,望着陈永栋拖着长辫
走
办公楼,消失在下坡的阶梯上。他们谁也不愿正面碰着陈永栋。
围着关隐达转的人自然就多起来了。关隐达知,他同陶凡亲近起来,就因了书法的缘故。就像掌握了某
官场秘笈,关隐达暗自有些得意。有回地委秘书长吴明贤请教关隐达:“老弟,陶书记对我们总没个好脸
,对你却那么好。我摸不着
脑啊。”
陶凡任地委书记这年,西州没
什么大事。这年
,总像要
事的样
,却终究还算太平。为着那些异兆,西州的百姓白
心了。
“不要改良了。全砍掉,另外栽吧。”陶凡说。
陶凡说:“请示我什么?我没房
住,就嚷着要建楼?”
陶凡不想照惯例,只是在老
工作会议上讲讲话,表示自己如何关心老同志。他排了个时间表
张兆林笑笑,说了句调侃话:“城里人说乡里人,没有饭吃,就吃面吧。”
老人住的是六十年代的地委领导房,三室一厅,七十多平米。这栋楼现在住的都是科级
。地委领导早搬
了四室两厅的新房
,老人就是不肯搬。他住的是一楼,窗帘长年垂着,门也总是闭着。就是夜里,也不见里面有灯光。没听谁说
过那屋
。
只两三个月工夫,二十来栋平房就建起来了。满山的柑桔树全砍掉了,改栽了桃树。山
疏朗多了,添了些画卷气象。那些平房因山势而错落,散布开来,虽格局相同,却并不显得单调。
老人手里揣着几块钱,径直去地委办,找支书记
了党费。支
书记总会说:“陈老,您每个月都是第一个
党费!您的党
真
!”只有这时候,陈永栋的脸上才会
淡淡的笑容。却不说什么,又半闭上
睛,转
走了。
老人总是独自在院里走过,或扛着剑,或提着菜篮
。从没见他买过
鸭鱼
,菜篮
里永远只见蔬菜。每月十二号上午,他会准时赶到机关财务室领工资。财务室的人再怎么忙,见老人去了,便会放下手
的事,赶
把老人的工资发了。老人接过钱,细细数过一遍,然后
几张最新的票
揣在手里,再把其余的钱拿手绢小心包好,
贴
袋里。不
财务室有多
闹,老人都是旁若无人地数钱包钱,然后半闭着
睛
门去。老人一
门,财务室里的人就吐
,封着嘴
笑。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看了陶凡对关隐达的
重。他们
不明白。严厉得几乎有些冷酷的陶凡,惟独对关隐达很是随和。有时候,陶凡正同关隐达有说有笑的,下面的
儿汇报工作来了,陶凡的脸
立即就冷了。人们便断定,关隐达前程无量。
陶凡却没有笑,只:“我不是同你开玩笑。招待所后面的山,空在那里
什么?山上的柑桔树又值得了几个钱?在上面建些平房,地委领导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