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聚小说 > 钟鼓楼 > 小流氓朝钟鼓楼下走来(2/5)

小流氓朝钟鼓楼下走来(2/5)

偏这时候姚向东父亲从里屋走了来,一听,一看,不禁怒火中烧。姚向东原有一件棉袄,是用父亲过去的军棉袄拆洗改的,姚向东着蓝制服穿了几天,便吵着要换件登山服,说什么:“现在谁穿这样的破棉袄?我们同学个个都有登山服!”当时虽然生气,倒也没有发作。确实,如今中小学生穿登山服的很多,家长们似乎都有钱,有的更给孩买真正的夹克穿。比起来,自己和姚向东他妈大概是家长中最穷酸的——两人都在事业单位,拿工资,没有一外快,负担又重——双方都得月给老人寄钱,姚向东的刚从幼儿师范毕业,分到幼儿园工作,还没转正,仅能自给自足;这么个经济情况,姚向东吵闹着要买登山服,他母亲自然只能是给他去买件腈纶棉的,没想到这小现在越来越不知足,竟把同学的羽绒登山服来穿在自己上,这简直是贪得无厌!

理解不适应,牢满腹,苦闷难遣,当着儿讲怪话,却又不许儿说怪话;儿问题,回答不了,便拿儿撒气;对儿讲的理越来越象、瘪…是令儿不服教的更主要的因素。儿在父母的面前,渐渐变得虚伪。

姚向东所在的那个学校,是所“非重”中学,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还是相当努力的。一方面,他们大力气把一分尚有学习积极的学生调动起来,让这些学生在题海中苦航,争取能爆冷门——考上大学,既为学生们自己争气,也为学校争光,倘若这样的学生逐年增多,那么,他们这所中学便有希望“重”的行列;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尽各办法把姚向东这号的“后生”束起来,让他们在校内不至于吵闹,在校外不至于被派所拘留。不过,由于教育从来不是万能的,而他们对姚向东这号学生的教又未免失之于糙,姚向东在老师们面前,也渐渐变得虚伪。

姚向东觉得母亲是在护着自己,有恃无恐地坐到饭桌前,嘟囔着说:“什么不得了的!我们净换着穿。”说着便拿起了筷

父亲一见,越发怒不可遏,使劲一顿脚,宣布说:“你别吃饭!我这个家不养你这号少爷!你!”

母亲忙上去拦住他,劝说:“你的血压!你先别急,慢慢给他讲理!”又扭冲着姚向东说:“还不快跟你爸认错!吃完饭,你就去跟人家换去。听见了吗?”

姚向东一通儿瞎转悠。在什刹海前海小园里,他挤到亭边听了听戏——那里常有一些市民聚集清唱京剧,姚向东兴趣的自然不是京剧本,而是那些拉琴、唱戏的人那逗哏的模样;又到什刹海前海的冰面上,霸地“借”一个同龄人的冰鞋,溜了一阵野冰;忽然觉饿得难受,便下意识地来到了鼓楼前的大街上。

姚向东便站起来,耸耸肩膀,转了家门,对于背后传来的父亲和母亲那纠缠在一起的喊叫声,几乎是完全无动于衷。

姚向东父亲一见姚向东穿着别人登山服的那副赖相,便忍不住大喝一声:“不要脸!你给我脱了!”

鼓楼前的大街,即地安门外大街,从南到北分布着不少的饭馆。从历史上看,北京著名的饭馆,大分布在南城,又尤其是前门外一带,除所谓“四大兴”——“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而外,如煤市街的“致斋”大栅栏的“厚德福”陕西巷的“醉琼林”韩家潭的“杏”等等,也都颇为著名;当然西城、东城也有一些数得上的饭馆,西单一带曾有包括“大陆”、“新陆”、“同园”、“淮”、“庆林”、“鹿鸣”、“四如”、“方壶”在内的所谓“八大”;西四南有“同和居”西华门外有“万福楼”东城隆福寺街有“福全馆”东四北有“同和楼”;北城一带,据说清末民初烟袋斜街内的“庆云楼”白米斜街内的“庆和堂”什刹海畔的“会贤楼”都曾盛极一时。到了1982年年末,南城、西城、东城的饭馆虽有不少变化,一的大饭馆仍保留了不少,而北城,又特别是钟鼓楼一带,除鼓楼边上的“凯餐厅”和银锭桥的“烤季”较为著名而外,大都沦为一般。不过,虽然如此,那鼓楼前大街上饭馆的类却颇为齐全。过去有人把本世纪初的北京饭馆分成几类:只卖包、饺、馄饨、馅饼、米粥之类的切面铺;只卖猪、羊菜肴的“二荤铺”;标榜“应时小卖,随意便酌,四时佳肴,南北名”的小馆;供应小型宴饮的中等饭庄;饭店、酒楼、会堂合为一的大饭庄;经营西餐的“番菜馆”;总计七。除后两暂付阙如外,前五在如今

姚向东满不在乎地说:“跟同学换着穿的。”

这天中午,临到吃饭的时候,姚向东母亲才发现,儿上穿的那件登山服,并不是她给他买的那件腈纶棉的,而俨然是羽绒的——尽很相近,衣兜和风帽的样式也相差不多。她不禁问:“怎么回事?你这衣服哪儿来的?”

母亲训斥说:“哪有换着穿的理?人家这件是羽绒的,比你那个贵上一半,你给人家穿坏了,咱们怎么个赔法?你那件腈纶棉的穿着不是一样和?嘛非追求时髦?”

【1】【2】【3】【4】【5】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NP)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