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伏笔”没有“铺垫”得韩一潭毫无思想准备,尴尬不堪。回到自己办公室,韩一潭心神不定,他想:或许龙
睛同主编谈完,还是会到自己办公室来的,哪怕仅仅是敷衍一下。然而龙
睛却并没有来。
但是他变了。对于韩一潭来说,他的变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1980年秋,有一天龙
睛来到了韩一潭他们单位,韩一潭恰好在一
楼的走廊
上遇上了他。龙
睛
着个米黄
的鸭
帽,穿着件上海“大地牌”的新风雨衣。尽
韩一潭颇有一段时间没见着他了,但那天劈面遇上还是很
兴的。韩一潭刚想问他怎么这时候跑来了?并想领他到自己所在的那间办公室坐坐,没想到龙
睛却只是淡然对韩一潭
了个
,连第二句话都没有,只是直截了当地问:“你们主编在哪间屋?”
1977年,他一首十二行的短诗终于经韩一潭力争在刊上发表了
来。第一回见到自己的作品印成了铅字,那激动的心情真难以形容,他那灵
的闸门,在油墨的香味启动下猛地打开了,于是乎诗情如黄果树大瀑布般地奔泻不停,到1979年,他发表的短诗已达27首。
1980年后,他及时地意识到:凭着写诗闯
文坛远比凭着写小说闯人文坛费力而迟慢,于是他“试着写起小说来”而在这一年里,他也就发表
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他认识的编辑自然不止韩一潭一个了。他于若
编辑
。他
席了某些文学方面的座谈会。因此他不那么经常去韩一潭家了。这也都不足为奇。
不用韩一潭说他的坏话,龙睛在文艺界很快成了一个名声不雅的人
——当然主要是在文艺界的“下层”即一般的编辑和一般的作者心目之中。大家都说他是一分才能九分钻营,两分写作八分活动,三分成绩七分
嘘。但由他署名或有他署名的作品却源源不断地发表
来,品
由诗歌小说而散文评论,而电影和电视剧本。还有人说他是“客厅作家”——即他几乎每晚都要涉足于一个客厅,当然不是韩一潭家里这
没有衣架和长沙发的客厅,而是文艺界领导或权威,主编或副主编,导演或副导演,文坛明星或新秀…的客厅,他从那里获得最新
神、最新消息、最新题材、最新技巧、最新
×××,她便很自然地问及他对×××一篇新作的评价,对方欣然作答——不过,先引用了若著名评论家的意见,有的还并不是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言论,而是:“上星期我到他家,他正好刚看完×××的那一篇,他也是先问我印象如何…”以及:“…他让我别给他传
去,他呵呵地笑着说:‘传
去,人家又该说我定调
了!’…”葛萍竟坐在那里,如聆佛音。
韩一潭皱着眉,只觉得耳刺痛,闷闷地
烟。
这以后他们常来常往。尽韩一潭几次把他的诗推荐
去,几次都未能发表
来,他却毫无怨言,每次见到韩一潭总是说:“您千万别对我失去信心!我就算是块顽石,有您的耐心辅导,也总能琢成个砚台的——哪怕是只
给小学生描红模用的砚台!”
韩一潭一愣,但也本能地将主编的办公室指给了他。他便绕过韩一潭,径直地朝主编办公室走去了。
这位来客有一个响亮的笔名,叫龙睛。算起来,韩一潭跟他认识也有六七年了。他
一回来韩一潭家,是1975年年底,
着个栽绒双耳帽,穿一
朴素的中山装。韩一潭一听他是从工厂来的,又说是刚开完支
会,便自然而然地对他肃然起敬。他拿
一卷诗来,毕恭毕敬地说:“请韩老师给我改改!”韩一潭当时就看了他那十几首诗,主题都是“捍卫革命样板戏”以当时的标准而论,写得相当“有激情”而且也比较生动、形象,只是不够洗练。韩一潭看完,便在灯下一首一首地给他讲自己的印象,肯定他的优
,提
修改的建议…送走他后,第三天便接到了他的来信和改好的诗,信中说:“因为参加‘支农小分队’,
上要奔赴农业第一线,来不及当面倾诉我的
激之情了…几首诗请您全权修改并予以
理…您现在、将来、永远都是我的老师,我将永远在您的亲切指导下,为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艺事业,贡献
我的一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