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的诱因,但不见得他一定是被气死的,从理论上说也可能因愧疚而死。我觉得,如果你写的那些是真的,我父亲在如此龄的情况下依然谎话连篇,真是…怎么说呢?令人羞愧啊。我父亲在医院里躺了七天,期间多次想开
说话,终是一语未破,所以我们难以确定他到底是因何而死——这也符合他的
份,带着秘密离开我们。”
请不要再找人去打探我父母的事情,我希望一切到此为止,明天我安排人送你走。
两个小时后,我在失眠的兴奋中又迎来了他的一条短信:
我预到,反击开始了,可转
又结束了。除了建议我把那个关键情节改掉外,他再无异议,多一个字都不肯说。看事看样,听话听音,我明显
到他有话可说,可就是不肯。为什么?我问他:“你的沉默让我
到奇怪,你为什么要保持沉默?”他沉默地走了,
持不置一词。四个小时后,我突然收到他一条短信,发信的时间(凌晨三
)和短信的内容,无不说明他正在接受失眠的拷打。我想象,一定是失眠摧毁了他的意志,让我有幸看到这么一条短信:
我其实是希望他说的,沉默有认错的
觉,好像真理就掌握在顾老手上。在我再三劝说和鼓动下,他突然冷不丁地问我:“你注意到没有,第二天,父亲的单位,701,来了那么多人,有谁哭的?没有一个人哭,也没有谁
下一滴
泪。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群不相信
泪的人。”
错!没这回事!本没有。潘教授明确地告诉我,父亲走了,他什么都不想说了。“不说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需说。”潘教授从容不迫地对我说“我相信父亲的功过组织上自有定论,个人说什么都是白说,没意义的。”
作为那代人的最后一个逝者,追悼会开得是足够隆重的,潘老生前供职的特别单位701专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报纸上刊登了讣告,来吊唁的人不但多,而且有三位一级的领导,把规模和规格一下扩大了,
了。
追悼会持续三天。第一天来参加吊唁的全是死者亲人、乡亲,会上哭声一片;第二天来的都是潘老生前的战友、同事和701现任领导及各门代表,他们人人庄重肃穆,会上几近鸦雀无声;第三天主要是当地政府
门的领导,加上
分前两天该来而没来的,还有个别未经邀请自己闯来的。当然,靳老、老K的长
陈金明、王田香的女儿王
和哨兵甲等家人都来了。来人都赠送了
圈,最后
圈多得四辆卡车都拉不完。
潘教授倒好,非但不责怪我,反而主动宽我,用的仍然是考究的书面语言:“对一个已经九十几岁
龄的老人,死亡是他每天都要面临的课题,甚至一个突发的
嚏都可能让他走。你起的作用无非就是一个
嚏罢了,所以大可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我是父亲唯一的孩
,父亲走了,我可以代表父亲向你承诺,我们潘家人决不会追究你什么的。如果需要,我可以为你立字作据。”
我不解其意,问他:“你想告诉我什么?”
整个吊唁活动结束后的当晚,潘教授到宾馆来见我,给我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个是我的稿,一个是一盘光碟。稿
是我从网上发给他的,其实没必要还我(本来就是他打印
来的),他特意还我,我理解这是带着一
情绪的,也许有
不见为净的意味吧。我收下稿
,问他:“难
你真的不想对它发表意见吗?”他摇
,再次表达了那个意思:父亲走了,他什么都不想说了。
我到无地自容,像害死了一个婴儿,不知该如何谢罪。
我私以为他对我的宽容和厚,一定将成为他要求我打压顾老、捧举潘老的砝码。就是说,他对我好是有私心的,他心里有个小算盘,付
一
,索取更多。与其让他来索取,不如主动奉上。这样想着,我便讨好地向他表示:顾老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可以尽
指
来,我会充分尊重他的意见,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毁掉稿
。
目惊心!令我心里雪亮得再无睡意。
他说:“你稿上不是写着,顾老最后决定帮我姑姑把情报传
去,是因为我姑姑的
泪
动了她,你觉得这可信吗?要知
,这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相信
泪。说实话,作为父亲的儿
,我说过了我什么也不想说,但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一个了解这群人特
的读者,我觉得这…值得推敲,你把一个关键的情节落在一个可疑的支
上,这也许不合适吧。”
我为什么沉默?因为她(顾老)是我的母亲。他们像某些缩的原
,因外力而激烈地分裂…就让他们去说吧,你能对父母的争执说什么?除了沉默,别无选择…
正因此,潘教授对组织上替父亲拟定的悼词尤为看重,多次提修改意见,认真到了咬文嚼字、锱铢必较的地步。认真不等于如愿,从他不同意我对外公开悼词这一
看,我有理由怀疑他对最后拟定的悼词是不满意的。
之豁达,之通情,之友好,令我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