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恪是天为了日后的改革而刻意培养的相辅人选,天
将南州这比中原落后的地方
给他,有随他折腾寻找新的治政之法的原因。同时为免他偏安南疆,不了解政治中心的形势,目光囿于一角,天
每隔十天就会派人将朝廷的议事记录摘要送一份过来。
“我们都反对,但现在长安情势不明,如果贸然向上直谏,只恐南州刺史和佐吏将被大肆替换,再也没有庇佑南州之力。”
矫诏传递的信息令我脑混
,这相令却让我逐渐清醒过来“叭”的一声将相令合上,大声
:“我反对!”
徐恪的脸也十分难看,
了
气才
:“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已整整五十二天没有接到陛下寄来的廷录。事发突然,长安的消息不通,无法探知内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心思转动,料想徐恪等人早定了应对之策,只是有事需要我去办理,便问:“使君有什么事要云迟办?”
“如果准备上纳的财帛已经备好,我现在就起程。”
我静了静,才回答:“使君放心,云迟会惜
命的。”
徐恪离开大理巡视治下的民生,间断一次没收到廷寄是正常,但五十几天没收到,却足以断定长安有异。不过现在天诏令还是冒着齐略之名发的,内
的局势应该还没到最坏的地步。
徐恪顿了顿,看着我恳切地说:“云抚使,此事危险,论理本不该让你一个女犯险,但我和别驾要回大理安抚贵
侯,另两位从事是川陇
,在长安毫无
基;只有你是从长乐
的,昔日行朝南驻,你又曾随侍圣驾,与中官和近卫熟悉。加之你是女
,领的是虚衔,你去长安执政者能减少戒备,所以我想请你押送一批财帛返京。”
这相台行令的笔迹和大印倒没有异况,可这索取财的清单,却把我看得
珠
都要瞪
来了:“南州除上缴赋税以外,还养着南疆十五万大军,每年修路铺桥,开荒垦野,府库没有寅吃卯粮都已万幸,哪有余力份外上纳?难不成要刺史府搜剥民间,敲骨
髓?”
南州经过六年休养改革,往南开通毒的商途,商事农业大兴,民间确实小有余财,但老百姓有财是他们的,怎能因为相台令的份外勒索就搜剥民间?要是老百姓连自己的财产安全都没有办法保证,我这几年奔波算什么?那数万冲着南州各
优惠政策的纷纷来投,捐财
力帮助改革的商贾又算什么?
“乃天贵戚,皇长
之母越婕妤的兄长。”
下除了拖住析分南州的越诚是首要之事以外,我们还需要派人直
长安,探清
中的变故,明白中央权力到底落在谁手里。
“长安事态难明,需要有人返京探听消息。探问者不仅要熟悉长安,更要与内有通信。”
“你准备什么时候走?”
,哑声问:“那贵
侯越诚是什么人?”
我神思恍惚,喃:“皇后驾崩,后
便以她生育有功,地位最尊,她借机重用兄长也属正常。”
探听权柄的转移,天和太后的安危,怎么可能没有危险?
“谨遵使君吩咐。”
我地呼
,镇定了一下,打开相台行令:“着南州征调粳米三十万石,铜十万斤,金万斤,绢万匹,棉
万斤,上品玉
万件,香料万斤,香
千罐…”
我明白,我想得到的:一意在军权的伪诏,一
意在敛财的相令,这明显是在为政变
准备。南州如果直接抗令,现在的当权者是绝不吝于派人过来收取权力。等到那时,我们才是真的
退两难。
徐恪见我答应得痛快,反而有些犹豫,显然十分担忧,顿了一顿才:“你到长安以后,先以祭酒从事
份往司徒府述职,再以押解官的
份往相台陈情,说南州之窘;我知
你有探听消息整理情报之才,但这次探长安政局用意只在确定陛下及太后的安危,并非对外作战。你行事之时多走正渠,有所得即派人南递。切不可轻
犯险,去探听会危及
命的机密。”
我脑混
,连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在说什么,正不知所措,突听一声断喝:“云抚使,你给我坐好!”我悚然一惊,直觉地反应就是
直腰
坐好,汗
重裳,终于招回了一线清明,望向对面坐的三人,
:“内
除去皇后驾崩以外,必定还有其他异变。越姬以兄长为贵州刺史,其目的恐怕不在一州之地,而在十五万南军!只是其无法拿到虎符,直掌兵权,才迂回行事。”
然而无论此事如何凶险,我都不可能不去——我可以不在齐略边,不怀想与他相守,不留连他的柔情,但我须得确定他平安。